围绝经期与绝经期的区别是什么
围绝经期始于40岁左右,持续10-20年,月经紊乱、雌激素波动下降、有心理变化等,健康管理需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绝经期是月经停止1年以上,雌激素低且稳定,泌尿生殖系统萎缩等,健康管理要继续相关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骨密度等及特殊人群管理。
一、定义与时间范围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一般开始于40岁左右,持续时间可长达10-20年。此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但并非立即完全消失,雌激素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例如,女性在45岁左右可能逐渐进入围绝经期,此时身体开始出现一系列因激素变化引发的生理和心理改变。
绝经期:是指月经完全停止1年以上。标志着卵巢功能已衰退至衰竭状态,雌激素水平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一般女性在50岁左右前后迎来绝经期,但具体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受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生理变化表现
围绝经期:
月经方面:月经周期开始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时多时少。这是因为卵巢排卵功能不稳定,激素分泌波动导致子宫内膜变化无规律。例如,有的女性原本28天的月经周期可能变为35天甚至更长,经量也可能较之前明显减少或增多。
雌激素变化: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幅度较大。由于雌激素对身体多个系统有调节作用,此时可能出现潮热、盗汗等血管舒缩症状,这是因为雌激素缺乏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据相关研究,约75%的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热症状,一般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同时,还可能出现阴道干涩、性交困难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是因为雌激素减少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等。
心理方面: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焦虑、抑郁等情况。这与激素变化影响神经递质有关,例如雌激素减少可能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导致心理状态的改变。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女性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围绝经期女性。
绝经期:
月经方面:月经完全停止,子宫内膜不再有周期性脱落出血。
雌激素变化:雌激素水平处于较低且稳定的低水平状态。此时血管舒缩症状可能逐渐减轻,但泌尿生殖系统萎缩症状会进一步加重,阴道更加干涩、弹性更差,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雌激素缺乏使局部抵抗力下降。例如,绝经期女性患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概率比非绝经期女性高。
心理方面:情绪相对围绝经期可能趋于相对稳定,但仍有部分女性会因长期激素变化等因素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同时,骨骼方面开始出现骨量丢失加速,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因为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缺乏雌激素会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密度逐渐降低。
三、健康管理要点
围绝经期:
生活方式:建议保持均衡饮食,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类等,以预防骨质疏松。同时,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改善情绪等。对于有潮热症状的女性,要注意避免过热的环境,穿着透气衣物等。
定期体检: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骨密度检测、乳腺检查等。妇科检查可以了解生殖系统情况,骨密度检测能早期发现骨量丢失情况,乳腺检查可排查乳腺疾病,一般建议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
特殊人群:对于有家族骨质疏松病史的围绝经期女性,更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剂量。同时,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女性,要多与家人沟通交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绝经期:
生活方式:继续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尤其要重视骨健康的维护,除了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外,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如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等。
定期体检:绝经期女性更要密切关注骨密度变化,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继续进行乳腺检查和妇科检查,妇科检查还可增加HPV和TCT检查等,以排查妇科肿瘤等疾病。
特殊人群:绝经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女性,要注意保持心血管健康,遵循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原则,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有过子宫内膜病变病史的绝经期女性,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随访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