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怎么治疗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特异性治疗、康复治疗,且需关注特殊人群情况。一般治疗涵盖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与处理、体温控制、血压管理和血糖管理;特异性治疗有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训练强度和方式有别;特殊人群如儿童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老年人要关注器官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孕妇治疗需考虑胎儿并多学科会诊,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病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一、一般治疗
1.呼吸与吸氧:对于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有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和呼吸支持,维持氧饱和度在94%以上。年龄较大、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密切关注呼吸情况,因为他们呼吸功能储备较差,更易出现呼吸问题。
2.心脏监测与处理:持续进行心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问题。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重点监测。
3.体温控制: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原因并降温,因为发热会加重脑损伤。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在降温时要避免过度,防止体温过低。
4.血压管理:血压的调控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血压升高通常无需紧急降压处理,除非收缩压大于22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等特殊情况。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在降压时要缓慢,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参考平时血压水平。
5.血糖管理: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栓形成后血糖波动可能更大,要密切监测并调整降糖方案。
二、特异性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发病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6小时内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有效的再通方法。但有出血倾向、近期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禁忌使用。年龄大于80岁、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溶栓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2.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等。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窗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但该治疗有一定的创伤性,儿童和老年患者耐受性相对较差,要充分权衡利弊。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可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抗凝治疗:主要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对于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有出血风险,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有严重创伤等患者禁用。老年人和儿童凝血功能与成年人不同,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5.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神经保护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更多研究证实。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特别谨慎,需评估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三、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结合其生长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训练强度不宜过大。有基础疾病如关节炎等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关节保护。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脑血栓形成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要谨慎。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运动能力进行设计,注重趣味性。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差,多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孕妇发生脑血栓形成治疗更为复杂,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需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必要时需妇产科和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在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治疗方案要考虑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与脑血栓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