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产后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分娩过程(产程过长、胎膜早破超12小时、剖宫产)、产后自身状况(抵抗力下降、恶露排出不畅)、宫腔操作(人工流产、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妇科炎症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其他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这些因素均会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生风险
一、产后感染相关因素
1.分娩过程相关
足月妊娠阴道分娩时,若产程过长,如初产妇第一产程超过24小时、经产妇第一产程超过12小时等情况,会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产程会使阴道内的细菌有更多机会上行感染宫腔,而且产程中宫颈口扩张时间长,细菌容易侵入。另外,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阴道内的病原体可通过胎膜破裂处进入宫腔引发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较胎膜早破时间短的产妇显著升高。
剖宫产手术也是导致子宫内膜炎的重要因素。剖宫产时,手术切口直接与宫腔相通,若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产妇本身存在阴道菌群失调等情况,细菌容易通过手术切口进入宫腔引起感染。据统计,剖宫产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
2.产后自身状况
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若产妇产后合并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如非妊娠状态下血红蛋白低于110g/L,孕妇状态下低于100g/L),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几率。另外,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如恶露排出时间延长、恶露量时多时少等情况,宫腔内残留的血液和坏死蜕膜组织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容易引发子宫内膜感染。
二、宫腔操作相关因素
1.人工流产手术
人工流产手术过程中,器械会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的防御屏障被破坏。如果手术环境不达标,存在细菌污染,或者手术操作者无菌操作不规范,细菌就容易侵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一般来说,多次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更高,因为多次手术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更严重,且身体的抵抗力在多次手术打击下进一步下降。
2.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
在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过程中,若手术操作不符合无菌要求,细菌可被带入宫腔。另外,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放置在宫腔内,会引起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使子宫内膜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有研究发现,宫内节育器放置后短时间内(如1-3个月内)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妇科炎症蔓延相关因素
1.阴道炎蔓延
若女性本身患有阴道炎,如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内的大量细菌,主要是加德纳菌等,可沿宫颈上行感染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因为阴道与宫腔通过宫颈管相连,当阴道内菌群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时,容易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pH值升高,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上行感染。
2.宫颈炎蔓延
宫颈炎时,宫颈部位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炎症可向宫腔方向蔓延。宫颈管内的炎性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可逐渐侵入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比如,慢性宫颈炎患者长期存在宫颈部位的炎症,就有较大可能引发宫腔内的感染。
四、其他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对于育龄期女性,由于其生殖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相对更容易发生与生殖相关的宫腔操作或感染情况,所以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而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绝经后女性发生阴道炎的概率增加,若阴道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容易蔓延至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
2.生活方式因素
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女性,性生活时容易将外界细菌带入阴道,进而可能上行感染至宫腔。另外,长期吸烟的女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吸烟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比不吸烟女性高一定比例。
3.病史因素
有宫腔手术史、盆腔炎症史等的女性,其生殖系统的防御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再次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增加。例如,曾经有过盆腔炎病史的女性,盆腔内的炎症可能导致宫腔周围组织的粘连等情况,使得宫腔内环境容易受到细菌侵袭,从而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