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与慢性盆腔炎的区别
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等诱因致发病急,有下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有特定表现,治疗以抗生素等为主;慢性常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症状相对不重,治疗多为综合疗法;不同人群如育龄、老年女性及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受影响不同,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常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发病急,多因经期卫生不良、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诱因导致炎症急性发作。
2.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残留病原体持续感染,使盆腔组织出现纤维化、瘢痕形成及粘连等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盆腔炎:患者常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腹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如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等,也可因盆腔粘连导致输卵管阻塞而不孕。
2.体征差异
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或肿块,有波动感。
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增粗,可触及呈条索状的输卵管,有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慢性盆腔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病原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2.影像学检查
急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脓肿等,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病变情况。
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见盆腔粘连、输卵管增粗或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影像学表现相对较为多样化,但缺乏特异性。
四、治疗原则
1.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液为主,常用方案有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若有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肿块增大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2.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物理疗法,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若有明确的感染灶,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急性盆腔炎若未及时彻底治疗,容易导致慢性盆腔炎,进而影响生育功能,增加不孕、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在性活跃期应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宫腔内手术操作,一旦出现下腹痛等疑似盆腔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备孕前应评估盆腔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后再考虑受孕。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隐匿且发展较快。由于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盆腔炎。这类人群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盆腔炎的发生。若已患有盆腔炎,在治疗过程中更要注意休息,配合治疗,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