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阻肺的措施有哪些
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疫苗接种及急性加重期治疗。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氧疗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每天吸氧超15小时;康复治疗含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疫苗接种包括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调整药物治疗,严重时用机械通气。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这类药物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常用的有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可临时缓解症状;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美特罗、噻托溴铵,能长期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例如,噻托溴铵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可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2.糖皮质激素:对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研究显示,联合治疗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
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但其可能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使用时需监测。
二、氧疗
1.长期家庭氧疗: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每天吸氧时间>15小时,可提高生存率。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L/min,使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或血氧饱和度(SaO?)升至90%。年龄较大的患者更需严格遵循氧疗方案,以维持机体氧供,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对于有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氧疗设备和方式。
三、康复治疗
1.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通气量。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都可通过呼吸训练改善呼吸功能。例如,长期吸烟的慢阻肺患者,呼吸训练有助于恢复正常呼吸模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2.运动训练:如步行、慢跑、踏车等有氧运动,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老年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可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逐步适应。运动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强肌肉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因为呼吸困难、能量消耗增加等原因。应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调整饮食结构,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剂。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所有年龄≥6月龄且无禁忌证的慢阻肺患者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儿童患者接种流感疫苗需按照儿科接种规范进行,成人患者接种时要注意自身的过敏等禁忌情况。
2.肺炎球菌疫苗:包括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老年慢阻肺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更应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时需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排除禁忌证。
五、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多数急性加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需进行痰液检查、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病毒感染相对多见,成人患者细菌感染更常见。
2.药物治疗调整:在稳定期治疗药物基础上,根据病情加重情况调整。如增加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频率,或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对于有细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可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等,但需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3.机械通气:对于严重急性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包括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机械通气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呼吸肌疲劳程度、血气分析结果等。儿童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需严格遵循儿科机械通气的规范和流程,确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