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该怎么办
脑缺血的应对包括多个方面。紧急处理要立刻呼叫急救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医院治疗有药物治疗,如溶栓、抗血小板、神经保护及改善脑循环药物等,还有手术治疗,像机械取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康复治疗涵盖运动、语言、认知康复。生活方式调整需做到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在治疗、康复和日常注意事项上各有特点。
一、紧急处理
1.呼叫急救:一旦怀疑发生脑缺血,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如120),因为脑缺血每耽误一分钟,就可能导致更多的脑组织受损,时间就是大脑。急救人员可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解开患者领口、领带等束缚物,确保呼吸顺畅。
二、医院治疗
1.药物治疗
溶栓药物:若在时间窗内(通常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可使用阿替普酶等药物进行溶栓,以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有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常用于非溶栓患者或溶栓后的后续治疗。
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可减轻脑缺血后的氧化应激损伤,对神经细胞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改善脑循环药物:丁苯酞等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2.手术治疗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在时间窗内(一般发病624小时),可通过介入手术用取栓装置直接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当颈动脉存在严重狭窄(如狭窄程度超过70%)且有相应症状时,可切除颈动脉内膜的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血流。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对于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使狭窄血管扩张,必要时植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三、康复治疗
1.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语言康复:若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症,通过语言训练,如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等,改善其语言交流能力。
3.认知康复:当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进行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等,提高认知水平。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取,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降低脑缺血复发风险。
2.运动: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也会升高血压,增加脑缺血风险。因此,应戒烟,男性饮酒每天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减半。
4.控制体重: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523.9kg/m2之间,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肥胖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在使用药物时,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跌倒。
2.儿童:儿童脑缺血相对少见,若发生,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制定,注重趣味性,提高儿童的配合度。
3.孕妇:孕妇发生脑缺血风险较低,但一旦发生,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妇产科和神经内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胎儿。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目标一般为小于7%。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指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降低脑缺血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