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痤疮区别
毛囊炎是毛囊部位由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表现为红色毛囊性丘疹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细菌或真菌性毛囊炎分别用相应药物治疗,需注意皮肤清洁等预防;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多样皮损,依据表现初步诊断,不同严重程度有相应治疗,要注意面部清洁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是毛囊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马拉色菌等)感染引起,皮肤外伤、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也可诱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中不注意皮肤清洁、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皮肤破损病史者更易患毛囊炎。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多见于青少年,青春期后发病率有所下降,部分女性在月经前痤疮会加重,雄激素水平升高、饮食中高糖及高脂肪食物摄入、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与痤疮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家族痤疮病史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症状表现: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自觉有瘙痒、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发生于头皮且愈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毛囊炎时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加重,婴幼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易引发毛囊炎,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成人毛囊炎表现多样,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症状略有差异,如真菌性毛囊炎可能瘙痒相对更明显等。
痤疮:
症状表现:皮损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轻度痤疮以粉刺为主,中度痤疮可有较多丘疹、脓疱,重度痤疮会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
不同人群表现:青少年痤疮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密切相关,女性痤疮可能与月经周期等内分泌因素关系更紧密,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痤疮加重情况,老年人痤疮相对少见,若出现多与基础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有关。
三、诊断与鉴别
毛囊炎:
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及培养、细菌涂片及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原体,真菌性毛囊炎在镜检中可发现菌丝或孢子,细菌性毛囊炎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
鉴别要点:需与疖、痈等鉴别,疖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范围比毛囊炎大,红肿热痛更明显,中心有脓栓;痈是多个疖融合而成,病变范围更大,全身症状相对较重。
痤疮:
诊断方法:依据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典型皮损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辅助诊断,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鉴别,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以红斑、丘疹、脓疱为主,无粉刺,毛细血管扩张明显;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损害为对称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结节,粟粒至绿豆大小,质软,暗红色或褐色,下眼睑往往是密集而不融合,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
四、治疗与预防
毛囊炎:
治疗原则: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
预防措施: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皮肤,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需控制好血糖,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干燥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应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保持皮肤干爽;老年人皮肤防御功能下降,更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外伤等。
痤疮: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轻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维A酸类药膏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等;重度痤疮需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还可结合光动力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注意面部清洁,但不宜过度清洁,避免使用油腻性化妆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少吃辛辣、油腻、高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正确的皮肤护理观念引导;女性要注意月经周期对痤疮的影响,保持内分泌稳定;老年人若有痤疮相关问题,要注意排查是否有潜在的系统疾病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