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接种乙肝疫苗分接种前、接种时、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前要评估健康状况、确认疫苗有效期质量;接种时选合适部位、规范操作;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局部护理、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监测免疫效果,留观防严重反应,局部保持清洁,休息清淡饮食,测抗体评估效果。
一、接种前的注意事项
1.健康状况评估
接种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处于疾病急性期,如发热、感冒等。若处于疾病急性期,一般建议暂缓接种乙肝疫苗,因为此时人体免疫力可能受到影响,接种后可能影响免疫效果,且可能加重原有病情。例如,当患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时,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可能不佳。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特别是对酵母成分过敏者,是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证,需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不同年龄人群接种前健康评估重点不同,儿童接种前要了解近期有无感染性疾病史、过敏史等;成年人则需关注近期生活方式是否影响健康,如是否大量饮酒等,大量饮酒可能导致肝功能暂时异常,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功能可能受影响,接种乙肝疫苗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7.0mmol/L以下(非妊娠状态),以保证接种后能正常产生免疫应答。
2.疫苗准备
要确认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和质量,查看疫苗外观是否有变质情况,如是否有混浊、异物等。乙肝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若疫苗保存不当,可能影响其免疫效果。例如,疫苗暴露在过高温度下,可能导致疫苗中的有效成分变性,接种后无法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
二、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1.接种部位选择
通常乙肝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接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2岁以下儿童可选择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有助于疫苗的良好吸收和免疫应答的产生。如果注射部位不当,如误注入皮下,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为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更有利于疫苗成分的吸收和免疫细胞的接触,从而更好地激发免疫反应。
2.接种操作规范
接种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皮肤时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75%乙醇,消毒范围要足够,一般直径不小于5cm。按照正确的接种剂量进行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新生儿一般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剂量为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儿童和成年人一般也是5μg/剂。接种过程中要避免针头污染,确保接种操作规范,以防止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1.留观要求
接种后需在接种场所留观30分钟。这是因为少数人可能在接种后出现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留观期间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在留观期间,接种者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头晕、心慌、皮疹等不适症状。儿童留观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局部护理
接种部位24小时内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局部感染。如果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等,一般属于正常反应,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但要注意观察局部反应的变化,如果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其搔抓接种部位,防止局部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3.饮食与生活方式
接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一般无特殊禁忌,但建议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而食用特殊食物可能增加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成年人,若接种后大量饮酒,可能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乙肝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所以接种后短时间内应避免大量饮酒。儿童接种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应答的正常进行。
4.免疫效果监测
一般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要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免疫应答不佳的人群,可能需要补种乙肝疫苗。不同人群免疫应答情况不同,如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约90%以上可产生抗-HBs,但仍有少数人无应答或低应答;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可能更差,需要密切监测免疫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接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