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破皮了怎么办
外阴瘙痒破皮的原因、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病因分局部和全身,局部原因有特殊感染(如念珠菌、滴虫阴道炎,阴虱、疥疮等)、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不良卫生习惯;全身原因有糖尿病、黄疸、维生素A、B族缺乏。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选合适内裤)、病因治疗(针对局部和全身不同病因用药或治疗)、药物治疗(外用或口服相应药物)。特殊人群中,孕妇用药谨慎,因孕期激素变化易患病且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儿童多因卫生习惯不良或蛲虫感染,避免刺激洗剂和搔抓;老年人因卵巢功能衰退致外阴皮肤变化易瘙痒,治疗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全身疾病。
一、明确病因
1.局部原因
特殊感染:念珠菌阴道炎和滴虫阴道炎是引起外阴瘙痒最常见的原因。据研究,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念珠菌阴道炎。此外,阴虱、疥疮也可导致外阴瘙痒、破皮。阴虱主要寄生在阴毛处,叮咬皮肤可引起剧烈瘙痒,搔抓后易致皮肤破皮。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以奇痒为主要症状,伴有外阴皮肤发白。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
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使用避孕套、卫生棉条、新换的内裤材质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瘙痒、破皮症状。例如对避孕套中的乳胶过敏,接触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病。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皮脂、汗液、月经、阴道分泌物,甚至尿、粪浸渍,长期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另外,过度清洁,如频繁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破坏了外阴的正常菌群平衡,也会导致瘙痒、破皮。
2.全身原因
糖尿病:血糖升高时,尿液中含糖量增高,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发瘙痒。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外阴瘙痒的概率较正常人高23倍。搔抓后可出现破皮。
黄疸:包括肝内、肝外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胆汁酸盐在血中潴留,随血液循环至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严重时可因搔抓致外阴破皮。
维生素A、B族缺乏: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维生素B族缺乏可引起皮肤炎症,都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症状,搔抓后可致破皮。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热水、肥皂或刺激性强的洗液。清洗时注意从前向后冲洗,防止肛门处的细菌污染阴道。
避免搔抓:搔抓会加重皮肤破损,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
选择合适的内裤:穿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勤换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因为这类内裤不透气,易滋生细菌。
2.病因治疗
针对局部原因:如果是念珠菌阴道炎,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滴虫阴道炎则需使用抗滴虫药物。阴虱病需剃除阴毛,外用灭虱药物。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可采用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方法。接触性皮炎应尽快去除过敏原,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针对全身原因: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使血糖达标。黄疸患者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肝脏疾病等。维生素缺乏者应适当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3.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具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抗生素软膏等,用于缓解瘙痒、预防感染。若存在感染,可能还需口服抗感染药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注意事项:孕妇出现外阴瘙痒破皮,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有潜在影响。尽量避免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
建议原因:孕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大,易患阴道炎等疾病导致外阴瘙痒。但孕妇用药不当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发育。如治疗念珠菌阴道炎,孕妇可选择克霉唑等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但具体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2.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外阴瘙痒破皮多与卫生习惯不良、蛲虫感染等有关。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剂清洗外阴,不要搔抓。
建议原因:儿童皮肤娇嫩,刺激性洗剂易损伤皮肤。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加重,引发感染。如怀疑蛲虫感染,可在夜间孩子入睡后观察肛周是否有白色线头样蛲虫,确诊后需遵医嘱驱虫治疗。
3.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变薄、干燥,易出现瘙痒、破皮。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关注是否存在全身疾病。
建议原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同时,很多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全身疾病可能加重外阴瘙痒症状,所以要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