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乙肝了怎么办
确诊乙肝后应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病情并评估严重程度,遵循规范治疗原则,包括明确治疗目标和选择合适抗病毒药物,同时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如注意休息运动、饮食调理和避免传染他人,还要定期监测随访,以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及进行健康指导
一、及时就医明确病情
1.就诊科室与检查:确诊乙肝后应尽快前往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需进行一系列检查,如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以明确乙肝病毒感染状态;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受损情况,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有损伤,胆红素异常可能反映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确定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数值越高通常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病情判断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侧重点,比如儿童乙肝患者需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要考虑孕期等特殊时期的情况。
2.病情评估: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如果乙肝病毒DNA定量高、肝功能反复异常,可能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需要积极干预;若乙肝病毒DNA定量低、肝功能正常,可能属于携带者状态,需定期监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病情发展,应提醒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二、遵循治疗原则规范治疗
1.治疗目标: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对于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治疗目标有所差异,例如对于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携带者,主要是定期监测,暂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对于免疫清除期的患者,多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来控制病毒复制。
2.抗病毒治疗药物: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类。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反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它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人群,比如恩替卡韦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干扰素可能会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但有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孕妇使用可能会对胎儿有影响,儿童使用需严格评估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三、日常生活管理
1.休息与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乙肝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运动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运动需循序渐进。
2.饮食调理: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促进肝细胞修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限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例如,长期高糖饮食可能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加重脂肪肝等情况,进而影响乙肝病情。
3.避免传染他人: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肝患者要注意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如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对于育龄期女性乙肝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好母婴阻断措施,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四、定期监测随访
1.监测项目: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乙肝五项、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病毒复制情况是否得到控制、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肝脏形态有无异常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监测频率可能根据病情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2.随访目的:定期随访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病毒反弹、肝功能异常加重等情况,医生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抗病毒药物等。同时,通过随访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方式等进行健康指导,促进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