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护理方法措施有哪些
慢阻肺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需监测呼吸、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湿化、指导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功能锻炼;氧疗护理,要选择合适吸氧方式并维护装置;用药护理,关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心理护理,评估疏导情绪;营养支持护理,评估规划饮食并指导进食;康复护理,制定运动康复计划并营造康复环境,从多方面保障患者健康。
一、病情观察护理
呼吸情况监测:密切观察慢阻肺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小儿慢阻肺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更明显,而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储备差,呼吸变化可能更易提示病情恶化。
生命体征监测:定时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体温变化可能提示合并感染等情况,血压、心率异常可能与患者缺氧、呼吸功能不全等相关,不同性别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需综合个体情况判断。
症状变化观察:留意患者咳嗽、咳痰的性质、量等变化,若痰液由白色黏液痰转为黄色脓性痰,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慢阻肺患者病情通常进展更快,观察其症状变化时需结合吸烟史等情况。
二、呼吸道管理护理
气道湿化:对于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一般温度控制在35~37℃为宜。不同年龄患者气道湿化需求有差异,小儿气道较窄,湿化需更精准控制,老年患者气道黏膜功能减退,也需适当湿化。
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指导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先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然后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体弱无力咳嗽的患者,可协助其进行胸部叩击,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生活方式中爱好运动的患者在康复期可通过有效咳嗽咳痰训练改善呼吸功能。
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是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腹式呼吸是患者平卧,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长期坚持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不同病史的患者锻炼强度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三、氧疗护理
吸氧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L/min为宜。对于重度慢阻肺患者可能需要控制性氧疗,氧流量1~3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吸氧时需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吸氧装置维护:定期检查吸氧装置的性能,保证吸氧管道通畅,湿化瓶内的水及时更换,防止感染。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吸氧装置时需注意装置的安全性,小儿需避免吸氧装置造成意外伤害。
四、用药护理
支气管舒张剂:遵医嘱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观察患者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如心悸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耐受性不同,小儿使用需谨慎选择合适剂型。
糖皮质激素: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不适、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患者骨代谢等,老年患者使用需警惕骨质疏松相关风险。
五、心理护理
情绪评估与疏导:慢阻肺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性别患者心理反应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情绪波动,需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生活方式中性格内向的患者可能更需要加强心理干预。
六、营养支持护理
饮食评估与规划: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病情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鼓励患者多吃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需注意易消化。
进食指导: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调整进食方式,如少量多餐,进食速度不宜过快。生活方式中爱好甜食的患者需适当控制甜食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七、康复护理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运动康复计划,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同病史的患者运动康复需循序渐进,有心肌缺血等合并症的患者运动需谨慎。
康复环境营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不良刺激,利于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