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秋冬季流感需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关注。预防上,重点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同时通过保持个人卫生、环境通风、健康生活方式等一般措施来预防;治疗时,发病48小时内抗病毒治疗可降低风险,还需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易感染且病情变化快,用药需严格;老年人易现严重并发症,治疗需谨慎监测;孕妇感染重症风险高,治疗用药要谨慎。
一、秋冬季流感的预防
1.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建议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定慢性病人群、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会随时间逐渐减弱,且每年流感病毒毒株可能会有变化,所以需要每年接种。
对于儿童来说,按照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指南规范接种,能有效降低儿童患流感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例如研究表明,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流感相关的住院率显著降低。
2.一般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搓手时间不少于20秒;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因为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侵入人体。
环境通风:保持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至少30分钟。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可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二、秋冬季流感的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对于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剂量等。
对于儿童,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原则,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使用可能的抗病毒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例如,奥司他韦有儿童专用的剂型和剂量规格,以适应儿童的体重等情况。
2.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对于非高热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但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可能对儿童皮肤有刺激的方法。如果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等要求)。
咳嗽、流涕:对于咳嗽症状,可使用止咳药物缓解,但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咳药物。对于流涕症状,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等方法来缓解不适。
休息与补液:患者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电解质饮料,以防止脱水,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流感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预防方面,要按照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如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在治疗方面,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剂型和剂量,避免自行用药。例如,儿童使用退热药物时,要根据体重准确计算剂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
2.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在预防方面,老年人应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平时要注意保暖,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在治疗方面,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多种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所以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3.孕妇:
孕妇感染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如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预防方面,孕妇应接种流感疫苗,这不仅对自身有益,还可以通过胎盘为胎儿提供一定的保护。在治疗方面,孕妇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要告知医生怀孕的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