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性闭经怎么回事
垂体性闭经是因垂体病变或功能异常致闭经,常见原因有垂体肿瘤、垂体缺血性坏死、垂体手术或放疗后;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激素缺乏相关表现;诊断靠激素水平检测、垂体影像学检查、垂体功能激发试验;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激素替代治疗,针对垂体肿瘤等病因分别采取药物、手术、放疗等治疗,再依激素缺乏情况进行替代治疗,不同人群治疗需个体化考量。
一、垂体性闭经的定义
垂体性闭经是指由于垂体病变或功能异常导致的闭经情况。垂体在生殖内分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等,影响卵巢的功能进而影响月经周期。
二、垂体性闭经的常见原因
1.垂体肿瘤
垂体泌乳素瘤是较为常见的引起垂体性闭经的肿瘤类型。泌乳素瘤可分泌过多的泌乳素,泌乳素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闭经。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有相当比例的垂体泌乳素瘤患者会出现闭经症状。
其他类型的垂体肿瘤,如生长激素瘤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垂体的内分泌功能,间接导致闭经。
2.垂体缺血性坏死
常见于产后大出血,尤其是休克时间较长的情况。产后大出血会导致垂体缺血、坏死,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从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等的分泌,引发闭经。例如,在一些产科严重并发症中,产后大出血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能出现垂体缺血性坏死进而导致垂体性闭经。
3.垂体手术或放疗后
垂体部位的手术可能会损伤垂体组织,影响其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放疗也可能对垂体造成损伤,破坏垂体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引发闭经。比如,因垂体肿瘤接受手术或放疗后的患者,有一定概率出现垂体性闭经的情况。
三、垂体性闭经的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
主要表现为闭经,原本规律的月经周期消失,不再有月经来潮。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影响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会因闭经而担忧生育问题等;育龄期女性除了闭经外,还可能伴有其他因激素缺乏导致的相关表现。
2.激素缺乏相关表现
若垂体促性腺激素缺乏,可能会出现第二性征减退的表现,如乳房萎缩、阴毛和腋毛脱落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还可能出现不孕的情况。另外,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时期若发生垂体性闭经相关的垂体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异常等。
四、垂体性闭经的诊断方法
1.激素水平检测
检测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如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等。垂体性闭经患者通常会出现FSH、LH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也降低的情况。例如,通过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性激素水平,若发现FSH<5IU/L,LH<3IU/L,同时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就要考虑垂体性闭经的可能。
2.垂体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垂体是否有肿瘤等病变。通过MRI能够清晰地观察垂体的形态、大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垂体肿瘤等导致垂体性闭经的病变。例如,垂体泌乳素瘤在MRI下可表现为垂体微腺瘤或大腺瘤等特征性表现。
3.垂体功能激发试验
如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试验等。通过给予GnRH药物,观察垂体对GnRH的反应情况来判断垂体的功能。若垂体对GnRH刺激无反应或反应低下,提示垂体性闭经的可能。
五、垂体性闭经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垂体肿瘤引起的垂体性闭经,对于泌乳素瘤,通常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多巴胺激动剂等药物来降低泌乳素水平,恢复垂体和卵巢的功能。对于其他类型的垂体肿瘤,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等采取手术或放疗等治疗措施,以解除肿瘤对垂体的压迫或影响,恢复垂体的正常功能。
若是垂体缺血性坏死导致的垂体性闭经,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补充相应缺乏的激素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激素替代治疗
根据患者缺乏的激素情况进行相应的替代治疗。例如,补充雌激素、孕激素来模拟正常的月经周期,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能还需要联合使用促性腺激素等药物来促进排卵。在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比如年轻女性在激素替代过程中要关注对未来生育的影响,老年女性则要考虑激素替代可能带来的心血管等方面的风险等。对于儿童患者,激素替代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和激素缺乏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