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病变范围多2-20毫米;病因与高血压、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症状较轻,不同部位病变表现不同;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最主要的易患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得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管腔变窄,当血压骤降时,血液灌注量减少,易导致缺血性梗塞。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显著增高,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增加49%和46%。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壁更容易发生病变,老年人(通常年龄≥60岁)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
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从而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增加发病几率;缺乏运动可导致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进而影响脑血管健康。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更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三、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症状较轻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一般不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但可能在提重物等稍用力时感觉力量较对侧稍弱;轻度的感觉异常,如面部、手部或足部的轻微麻木感;也可能出现轻度的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时稍有含糊,但不影响正常交流。
2.不同部位病变的表现
若病变发生在基底节区,可能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而感觉正常;若病变累及丘脑,可能出现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
四、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内多个小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灶可能显示不清。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够更早发现病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和数量等情况。
五、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1.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的降糖药物治疗,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2.改善脑循环
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天不超过酒精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2.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预防和治疗原则,注意定期体检,家人应督促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患者,在控制基础疾病时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最大程度降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