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怎么回事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致肺部炎症的常见呼吸道疾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不同年龄段易感染病毒有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影响感染风险,病毒经飞沫等传播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复制并引发免疫反应致炎症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体征早期可不明显;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及抗病毒治疗;预防要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及疫苗接种。
一、病毒性肺炎的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多种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不同年龄段易感染的病毒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成人则常见流感病毒等感染。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环境中,感染风险增加。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更易受病毒侵袭引发肺炎。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等途径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然后侵犯肺实质引起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后,会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一方面,机体的免疫系统试图清除病毒,导致肺部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另一方面,病毒可能损伤肺组织细胞,影响肺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导致气道狭窄,同时引发肺泡炎症,影响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可为低热至高热。咳嗽多为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白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更不典型,除呼吸道症状外,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老年人感染后症状可能较重,发热可能不明显,但更易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情况;有基础病史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炎发生后原有的病情可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更为突出。
(二)体征表现
早期可能肺部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肺部湿啰音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发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但这并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采集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这是目前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方法,能明确感染的病毒种类。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等,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但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如病毒性肺炎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病情进展可出现片状、斑片状浸润影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隔离: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实施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支持对症治疗:注意补充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优先非药物干预),儿童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退热药物;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祛痰药物等缓解症状,但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
(二)抗病毒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毒种类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六、预防措施
(一)个人防护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
在流感流行等病毒活跃时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如医用外科口罩等)。
(二)环境卫生
定期对居住和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
对于有基础病史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和通风,减少病毒接触机会。
(三)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肺炎,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者等高危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