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症状
乙肝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乙肝有黄疸相关症状(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浓茶色、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全身乏力、低热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慢性乙肝有非特异性症状(疲倦感、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等),肝功能失代偿时会出现腹水、下肢水肿、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症状,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急性乙肝症状
1.黄疸相关症状
部分急性乙肝患者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患者的尿液颜色可能会加深,如同浓茶色,这是由于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所致。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急性乙肝时,黄疸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能有皮肤轻度发黄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黄疸出现时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这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刺激神经末梢有关。成年人在出现黄疸及皮肤瘙痒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乙肝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2.全身症状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感,轻者可能只是感觉体力不如以往,重者可能连日常的简单活动都难以完成。生活方式上,原本生活规律、活动量正常的人,在感染乙肝后会明显感觉精力大不如前。病史方面,如果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乙肝,乏力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掩盖或加重,需要仔细鉴别。
发热也是急性乙肝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进行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但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区分,比如细菌感染等。
3.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较为常见,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看到食物可能没有胃口。恶心、呕吐也较为多见,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容易出现。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影响了肝脏的消化功能,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进而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对于儿童患者,食欲减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其饮食情况,保证营养的摄入。不同年龄的儿童对食欲减退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年长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进食正餐等。
二、慢性乙肝症状
1.非特异性症状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会有疲倦感,这种疲倦感相对持续且容易被忽视。与急性乙肝的乏力有所不同,慢性乙肝的疲倦感更具持续性,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完全缓解。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可能原本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或工作,但患病后很快就会感到疲惫。性别方面,男女患者都可能出现疲倦感,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使疲倦感有所加重。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慢性乙肝引起的疲倦感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的疲倦感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判断。
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或隐痛,肝脏位于右上腹,当肝脏有炎症损伤时,包膜受到刺激会引起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胀痛,有的患者可能会感觉较为明显的隐痛。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的不适,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异常表现。对于有乙肝病史较长的患者,右上腹不适可能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但仍需警惕病情是否有变化。
2.肝功能失代偿相关症状
当慢性乙肝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阶段时,会出现一系列更严重的症状。比如腹水,患者会发现腹部逐渐膨隆,这是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出到腹腔。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水肿,由于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液体在下肢积聚。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腹水和下肢水肿时,行动会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水肿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乙肝引起的水肿主要还是与肝功能异常相关。病史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症状的风险更高,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
还可能出现黄疸加深的情况,皮肤和巩膜黄染进一步加重,尿液颜色更深。同时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倾向增加。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儿童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出现瘀点、瘀斑,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皮肤,避免受伤。
乙肝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阶段的症状有所不同,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乙肝五项、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