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支气管扩张怎么治疗
双肺支气管扩张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戒烟避刺激、锻炼与呼吸功能训练)、控制感染(急性加重期选抗生素、稳定期防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用化痰药物)、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和禁忌证),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注意事项,各方面需综合考量以合理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戒烟与避免刺激: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同时避免接触其他刺激性气体、粉尘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支气管扩张的病情,刺激气道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加重。例如,长期吸烟会使气道黏膜受损,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进而影响双肺支气管扩张的病情进展。
2.锻炼与呼吸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一般来说,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的呼吸功能训练,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二、控制感染
1.急性加重期感染控制:当双肺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如咳嗽加剧、咳痰量增多、痰液颜色改变等提示有感染时,需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常见的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对于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可选用抗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对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2.稳定期感染预防:对于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频率,降低对双肺支气管扩张病情的影响。
三、清除气道分泌物
1.物理排痰方法: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尖段时,可取坐位;病变位于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时,可取俯卧位,头低脚高;病变位于下叶基底段时,可取仰卧位,臀部抬高。一般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但对于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患者应谨慎使用体位引流。
胸部叩击与震颤:护理人员或患者自己用手叩击胸部,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同时可配合胸部震颤,以促进痰液松动排出。叩击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患者疼痛。
2.化痰药物: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促进痰液稀释,便于排出。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局限性支气管扩张,经内科治疗无效,病变部位反复感染、大量咯血等,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病变局限在一侧肺叶或一侧肺段,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可考虑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手术禁忌证:对于全身情况差,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病变广泛累及双肺等情况,则不适合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双肺支气管扩张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在控制感染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相对安全的药物。在进行体位引流等物理排痰方法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因为儿童的气道等组织相对脆弱。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呼吸、体温、痰液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双肺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控制感染要更加谨慎,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在进行物理排痰等操作时,要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因操作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利于病情恢复。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双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在控制感染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在使用祛痰等药物时,也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物理排痰方法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要注意避免因剧烈的体位变化等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