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怎么回事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类型,由异位内膜在卵巢生长出血形成。发病与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相关,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月经异常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清CA125测定,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预防要重视经期卫生、及时治相关病、定期妇科检查
一、定义与本质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呈暗褐色、似巧克力样而得名。
二、发病机制
1.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月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及盆腔其他部位,异位的内膜细胞像正常内膜一样,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形成。
对于有经期剧烈运动、子宫位置异常(如后位子宫)等情况的女性,经血逆流种植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经血正常排出,增加逆流机会。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由原始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炎症、激素等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巧克力囊肿。
长期患有盆腔炎症的女性,炎症刺激可能促使体腔上皮化生,从而增加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即疼痛逐年加剧。疼痛常于月经开始时出现,可持续整个经期。
育龄女性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需警惕卵巢巧克力囊肿,尤其是有过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经期有剧烈运动等情况的女性。
2.不孕:巧克力囊肿可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以及盆腔内环境,干扰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据相关研究,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与卵巢巧克力囊肿有关。
对于有生育计划但长时间未孕的女性,应考虑到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由于囊肿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
月经周期、经量等出现异常的女性,特别是伴有痛经等症状时,要进一步排查卵巢巧克力囊肿。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常用方法。典型的巧克力囊肿B超表现为卵巢内见无回声区,壁厚且粗糙,内有细密点状回声。通过B超可以初步判断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MRI检查:对于B超诊断不明确的情况,MRI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准确地判断囊肿的性质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盆腔深部的巧克力囊肿诊断价值较高。
2.血清CA125测定:CA125是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00U/ml,但在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因为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例如,口服避孕药可通过抑制排卵,使异位内膜萎缩;GnRH-a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使异位内膜逐渐萎缩。但药物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闭经、骨质疏松等,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且病情较轻的女性,可考虑药物治疗,但要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2.手术治疗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尽量切除病灶,保留卵巢功能。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据统计,术后1年内复发率约为10%-15%。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但卵巢功能较好的患者,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组织。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
六、预防措施
1.重视经期卫生:经期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防止经血逆流。同时要注意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
女性在经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经血逆流的风险,从而降低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几率。
2.及时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盆腔炎症等可能导致体腔上皮化生的疾病,减少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诱因。
患有盆腔炎症的女性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以降低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生风险。
3.定期妇科检查:育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B超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妇科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