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多方面异常,病因有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因素,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等诊断,治疗有康复训练、手术、药物,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加强孕期等保健预防。
一、病因
1.出生前因素
孕妇孕期感染,如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发育。研究表明,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脑瘫的风险明显增加。
孕妇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铅、汞等,这些物质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
孕妇孕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醇等成分可影响胎儿脑部血液供应和神经细胞发育。
2.出生时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胎龄小,脑部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出现脑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g)发生脑瘫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
窒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宫内窘迫、产程过长等导致窒息,会使脑部缺氧缺血,影响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
难产,如胎位异常等情况增加了胎儿脑部损伤的风险。
3.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严重黄疸,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神经细胞,尤其是基底核部位,从而引发脑瘫。
新生儿期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炎症可破坏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伸手抓物等。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剪刀步(双下肢内收肌张力增高,行走时两下肢交叉如剪刀状)、尖足(跟腱挛缩导致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落地)等异常姿势。
2.智力障碍
约2/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轻者表现为学习能力差,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3.感知觉障碍
部分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有的患儿有听力减退;还有的患儿对痛觉、温度觉等感知异常。
4.语言障碍
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如开始说话的时间晚,发音不清、构音障碍等,有的患儿完全不能说话。
5.癫痫
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可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预后。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相关情况,包括孕期母亲健康状况、分娩过程、新生儿期是否有严重疾病等。
2.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等情况。如检查原始反射是否延迟消失,姿势反射是否异常等。
3.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头颅CT对了解脑部钙化、出血等有一定价值。
4.发育评估
采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等工具,对患儿的运动发育、智力发育、语言发育等进行评估,以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及异常程度。
四、治疗与康复
1.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提高运动能力。例如,进行体位转换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行走训练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智力、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存在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的患儿,通过认知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方法,促进其智力发育和语言功能的改善。
2.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合适的时机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以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3.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脑瘫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如合并癫痫时,可根据癫痫的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康复训练的依从性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儿可达到生活自理甚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而病情严重且干预较晚的患儿,预后往往较差,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未来的生存能力。
2.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避免感染,远离有害化学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等。
提高助产技术,减少早产、窒息、难产等情况的发生。
重视新生儿期保健,积极防治新生儿期的严重感染、黄疸等疾病,降低小儿脑瘫的发生风险。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早期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尽可能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