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的区别
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在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支气管肺炎多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支气管等且呈散在分布,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需抗感染等,多数预后好但重症有风险;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病理有特定发展过程,表现为急骤起病、高热等,影像学有相应阶段表现,治疗以抗感染等为主,多数预后较好但也可能有并发症。
一、病因方面
1.支气管肺炎:多由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支原体等感染引起,婴幼儿由于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如气道狭窄、纤毛运动差等)、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更容易患支气管肺炎,且常与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居住拥挤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因免疫及解剖差异,感染病原体类型可能有一定不同,比如婴幼儿以病毒感染相对多见。
2.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通常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肺炎链球菌侵入肺泡引起肺泡炎,进而肺段或肺叶发生炎症实变,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更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受凉、疲劳等可能诱发大叶性肺炎。
二、病理改变方面
1.支气管肺炎:病变起始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然后向周围肺组织蔓延,以肺间质及支气管周围受累为主,可累及多个肺小叶,病理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泡内有炎性渗出物等,病变呈散在分布,可融合成片。不同年龄患儿病理改变可能有一定差异,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肺泡渗出相对较少,而年长儿可能渗出相对明显些。
2.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过程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典型表现为肺实质炎症,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病变部位肺组织质地变实,呈大叶或肺段分布。
三、临床表现方面
1.支气管肺炎:一般起病较急,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气促,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及个体差异而异,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咳痰,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可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不同年龄儿童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婴幼儿症状相对更重,可能出现拒食、呛奶等表现,而年长儿症状相对较接近成人表现但相对较轻些。
2.大叶性肺炎:起病多较急骤,常有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咳嗽,咳痰可呈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典型表现),胸痛较为明显,肺部体征在充血水肿期可闻及呼吸音减弱及胸膜摩擦音,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湿啰音,溶解消散期啰音逐渐减少。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1.支气管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等改变,不同年龄患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婴幼儿支气管肺炎间质性改变相对更明显,年长儿可能片状实变影相对突出些。
2.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在充血水肿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累及肺段或肺叶,溶解消散期阴影逐渐吸收,可呈散在的斑片状阴影。
五、治疗方面
1.支气管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同时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平喘等,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婴幼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选择及剂量等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要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且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等护理措施。
2.大叶性肺炎:同样是抗感染治疗,针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对症处理,如退热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在用药剂量和疗程上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比如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等计算剂量。
六、预后方面
1.支气管肺炎:多数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若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胸、脓气胸等,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预后可能相对差些,所以对于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大叶性肺炎: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预后较好,但若有基础疾病或治疗不及时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肉质变等,但相对支气管肺炎来说,一般预后较好,不过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等可能有差异,年长儿恢复相对较快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