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引起咳血怎么办
咳血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少量和大量咳血分别有不同处理方式,儿童有特殊注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儿童生命体征更敏感需频繁监测);药物治疗有选用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及注意其不良反应,儿童使用需更谨慎;针对支气管扩张基础疾病治疗有控制感染(依药敏选抗生素,儿童选药需考虑特殊情况)、减轻气道炎症(用糖皮质激素等,注意不良反应及儿童影响);介入治疗用于药物无效大量咳血患者(儿童实施难度大),手术治疗针对病变局限反复大量咳血且全身情况允许者(儿童风险更高需谨慎评估)。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少量咳血的患者,可鼓励其轻轻咳出气道内的痰液和血液,防止血液淤积在气道内。如果患者存在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情况,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祛痰药物(但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以降低痰液黏稠度,利于痰液排出,减少因气道堵塞导致的进一步咳血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咳痰能力较弱,更需密切观察气道情况,必要时可采用拍背等方法协助排痰,但拍背力度要适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对于大量咳血的患者,需立即让患者取患侧卧位,这样可以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部,避免引起窒息等严重后果。例如,若患者是左侧支气管扩张引起咳血,就让其取左侧卧位,减少血液对健侧肺组织的影响。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心率方面,正常成人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钟,若患者咳血时心率增快,需警惕失血性休克等情况的发生;血压方面,要关注血压的变化趋势,若出现血压下降,提示可能有大量失血;呼吸频率方面,正常成人静息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咳血可能导致呼吸频率改变,如呼吸急促等;血氧饱和度方面,正常应大于95%,若血氧饱和度降低,说明可能存在肺部气体交换障碍,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成人更为敏感,要更频繁地监测,如婴儿的心率正常范围相对更快,约为110-130次/分钟等,需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密切观察并及时应对。
二、药物治疗
1.止血药物的选择:
常用的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它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肺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垂体后叶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腹痛等不良反应,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使用垂体后叶素需更加严格评估风险,一般除非病情极为危急且无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否则需谨慎考虑。
氨甲环酸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也可用于咳血的治疗,它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来发挥止血作用。不过,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其可能的血栓形成风险等不良反应,在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既往有血栓性疾病病史的患者中要权衡利弊。
三、针对支气管扩张基础疾病的治疗
1.控制感染:
支气管扩张患者往往存在气道的慢性炎症和反复感染,当发生咳血时,感染可能是诱发或加重咳血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在选用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以及药物的儿童适用性,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生素。
2.减轻气道炎症: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气道炎症。例如,吸入用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制剂可以局部作用于气道,减轻气道的炎症反应,减少气道黏膜的充血、水肿,从而降低咳血的发生风险。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和剂量等,儿童患者使用时更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四、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
1.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大量咳血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例如支气管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出血的支气管动脉,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方法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导致栓塞部位组织缺血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等特点,实施介入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更严密的术后观察。
2.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的支气管扩张病变局限,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后仍反复大量咳血,且全身情况允许,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肺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谨慎评估病变范围、肺功能储备等情况,充分考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