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常见致病菌及不同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种类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致病菌有所差异。例如,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较为常见;而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概率增加。
细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引发肺炎。
2.感染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是吸入含有细菌的飞沫,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后,在肺泡和支气管内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另外,也可通过血液传播导致肺部感染,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更为常见且体温波动较大。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
咳嗽、咳痰: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液的性质因致病菌不同而有所差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痰液可呈铁锈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痰液多为脓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时,痰液可呈砖红色胶冻状。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等。儿童患者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易加重。
2.体征表现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是由于炎症导致肺泡内有渗出物,气体通过时产生湿啰音。部分患者可出现实变体征,如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出现支气管呼吸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的炎症浸润阴影,是初步诊断细菌性肺炎的常用方法。CT检查对于肺部病变的细节显示更为清晰,尤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肺炎或合并有其他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例如,对于老年人的肺炎,CT可以更好地发现是否存在肺部的隐匿性感染或合并的其他肺部病变。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但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升高。
痰涂片和痰培养:痰涂片可以初步观察痰液中的细菌形态,痰培养则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但痰培养需要注意标本的采集方法,要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且要确保标本是下呼吸道的痰液,以避免口腔定植菌的污染。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2.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对于体温过高(如成人体温超过38.5℃,儿童体温超过38℃)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剂量。
呼吸困难: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老年人、儿童等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尤为重要,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细菌性肺炎时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细菌性肺炎时易出现病情加重。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血糖、心功能等。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护理,定期为老年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细菌性肺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