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肺部症状等,呼吸道护理有保持通畅、湿化气道,发热护理有降温、补水,营养支持有饮食和补充途径,心理护理有评估沟通、支持,基础护理有口腔、皮肤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肺部感染患者常伴有体温升高,若体温持续高热或有体温不升的情况需警惕病情加重,脉搏增快常与体温升高呈一定比例关系,呼吸频率可能增快,需关注呼吸节律等变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呼吸频率与成人不同,儿童呼吸频率相对更快,需准确判断。
2.肺部症状观察:观察咳嗽、咳痰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性状等,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可咳铁锈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咳绿色脓痰等;观察呼吸困难程度,如有无气促、发绀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耐受及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出现鼻翼扇动等特殊表现。
二、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翻身拍背: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前先吸净口腔内分泌物,然后进行拍背,拍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利用振动使痰液松动,便于咳出,对于儿童要注意拍背力度适中。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如病变在肺上叶,可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在肺中叶,取仰卧位稍向左侧;病变在肺下叶背段,取俯卧位等,引流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引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指导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2-3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然后缩唇,缓慢地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力进行2次短促的咳嗽,将痰液咳至咽部咳出,重复几次,咳嗽时注意保护伤口(如有手术伤口)。
2.湿化气道: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湿化气道的方法,如超声雾化吸入,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雾化,如氨溴索等,雾化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等情况,避免雾化液过多导致呛咳等;对于气道湿化不足的患者,可通过气道内滴注等方式,但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三、发热护理
1.降温措施:当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辅助降温,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温水温度32-34℃,每次擦浴时间15-20分钟;也可使用退热贴等。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酒精吸收导致中毒等不良后果。
2.补充水分:发热时患者体内水分丢失较多,需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左右,以补充发热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对于不能自主饮水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静脉补液量。
四、营养支持
1.饮食选择: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特点,儿童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硬、过油腻的食物。
2.营养补充途径:对于进食困难或营养不良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如通过鼻饲给予营养制剂,要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速度、浓度等,保证营养补充的安全有效;对于无法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可能需要肠外营养支持,但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五、心理护理
1.情绪评估与沟通:密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肺部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如向患者说明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等。
2.心理支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儿童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
六、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对于高热、昏迷、禁食等患者尤为重要,可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2.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预防压疮的发生,如使用气垫床、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等,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和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