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好的治疗方法
慢阻肺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急性加重期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包括氧疗、康复治疗(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疫苗接种;急性加重期要确定诱因、加强支气管舒张治疗、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机械通气;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要点。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这类药物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以及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气流受限情况,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2.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频繁急性加重或肺功能严重下降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
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用于重度且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能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次数。
二、非药物治疗
1.氧疗:对于存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每日吸氧时间应大于15小时,使患者的血氧分压≥60mmHg或血氧饱和度≥90%。通过持续低流量吸氧,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对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患者意义重大。
2.康复治疗
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从而改善通气;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例如,患者取立位,一手放于前胸,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凸出,呼气时腹部凹入,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日2-3次。
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以患者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宜,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训练。
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呼吸肌功能。应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3.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慢阻肺患者发生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减少急性加重的几率;肺炎球菌疫苗也可降低慢阻肺患者肺炎的发生风险,建议符合接种指征的患者进行相应疫苗的接种。
三、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诱因:常见诱因包括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气胸等,应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存在呼吸道感染,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加强支气管舒张治疗:可增加支气管舒张剂的剂量或频率,如增加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次数等,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支气管舒张剂。
3.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明显加重、伴有脓性痰等急性加重表现的患者,可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一般使用短疗程,如口服泼尼松30-40mg/d,持续5-7天。
4.机械通气:对于严重急性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阻肺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康复治疗时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控,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儿童患者:儿童慢阻肺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调整,如运动训练要选择适合儿童的低强度运动方式,营养支持要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药物选择上优先考虑局部作用的药物,氧疗要保证母亲和胎儿的氧供,康复治疗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4.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时,治疗中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功能,要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康复治疗时运动强度要兼顾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耐受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