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常见下呼吸道疾病,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致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物理化学刺激、过敏;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及其他症状,体征可闻散在干湿性啰音;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迁延成慢性气道疾病,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
一、定义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削弱气道的防御功能,从而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例如,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较为常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感染相关病毒。
细菌感染:可由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引起。往往在病毒感染导致气道黏膜受损后,细菌趁机侵入引发感染。长期吸烟的人群,由于烟草烟雾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其气道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物理、化学刺激
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长期暴露在寒冷空气中或吸入大量粉尘、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可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引起黏膜的急性炎症。例如,在一些工厂工作的工人,如果工作环境中粉尘浓度高且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3.过敏因素
过敏原:如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的过敏反应,出现炎症。例如,春季花粉传播时,对花粉过敏的人群接触花粉后,可能引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咳嗽:初期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初为白色黏液痰,以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咳嗽可持续2-3周,若迁延不愈,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儿童由于咳嗽反射相对较弱,咳痰可能不明显,但咳嗽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咳痰,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可为脓性痰。
其他症状: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持续3-5天。
2.体征
查体可无明显阳性体征,也可在两肺听到散在干、湿性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儿童肺部听诊时,由于其胸廓相对柔软,啰音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遵循上述规律。
四、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结合可能的病因(如感染、理化刺激、过敏等)。
2.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纹理增粗,有助于与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3.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痰培养可发现相应的致病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减少寒冷空气对气道的刺激。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多饮水:多饮水可以湿润气道,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儿童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2.对症治疗
止咳祛痰:对于干咳无痰的患者,可使用右美沙芬等止咳药物;对于有痰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儿童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进行合理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平喘:如有气喘症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但儿童使用需特别注意剂量和方法。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流感病毒等特定病毒感染,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轻重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六、预后
大多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症状可在1-3周内逐渐消失。但如果延误治疗或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等慢性气道疾病。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治疗,以保障预后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