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会怎么样
脑干出血有特定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呼吸异常、瞳孔变化、运动障碍;预后与出血量、治疗时机、年龄、基础病史有关,小量出血预后相对较好,大量出血等预后差;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水电解质紊乱。
一、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干出血后常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陷入昏迷状态。这是因为脑干中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该系统对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出血破坏了其正常功能,导致意识水平发生改变。例如,大量脑干出血患者很快会出现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
2.呼吸异常:脑干中包含呼吸中枢相关结构,脑干出血可导致呼吸节律紊乱,如出现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抽泣样呼吸(表现为节律不规则、浅表的抽泣样呼吸)等。这是由于出血影响了呼吸中枢的正常调控功能,使得呼吸的节律和深度无法维持正常。
3.瞳孔变化:脑干出血时,瞳孔可出现改变,如一侧或双侧瞳孔缩小或扩大。当脑桥出血时,早期可出现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这是因为脑桥出血影响了动眼神经副核等结构;若出血量较大,也可出现瞳孔散大等改变,提示病情较为危重,是脑干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之一。
4.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偏瘫或四肢瘫等运动障碍表现。脑干是上下行神经传导束的交叉部位,出血会破坏锥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导致对侧肢体或四肢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等。比如,出血侧的肢体可能出现肌力明显减弱,无法正常活动。
二、脑干出血的预后情况
1.预后与出血量的关系:出血量是影响脑干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小量脑干出血,如出血量在5ml以下,患者可能经过积极治疗后,部分症状可逐渐缓解,预后相对较好,有可能保留一定的神经功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而大量脑干出血,出血量超过10ml,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严重的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例如,研究表明出血量大于10ml的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2.预后与治疗时机的关系: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发病后能够在黄金时间内(通常指6小时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如采取合理的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措施,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若就诊时间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可能迅速恶化,预后不良。因为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对脑干的进一步损伤,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3.不同人群的预后差异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预后可能稍好一些。因为年轻人的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对脑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在同等出血量等条件下,年轻患者有可能从脑干出血中恢复得更好,当然这也取决于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脑干出血后恢复能力较弱,预后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从而影响预后。
基础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脑干出血后预后往往更差。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等改变,使得再次出血或病情复发的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脑干出血患者的病情,影响预后。例如,高血压患者脑干出血后,血压若控制不佳,会持续对脑干造成损害,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三、脑干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1.肺部感染:脑干出血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此外,长期卧床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肺部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呼吸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2.消化道出血:脑干出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脑干出血影响了自主神经功能,使胃肠道血管痉挛,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溃疡、出血。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大量出血时可引起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3.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干出血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
4.水电解质紊乱:脑干出血后,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加重病情。例如,低钠血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