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咳血怎么回事
支气管扩张咳血由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致支气管变形扩张,黏膜下肉芽组织血管或支气管动脉破裂引起,常见病因有感染、先天性、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咳血及伴随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分急性咳血处理和针对支气管扩张本身治疗,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给予个体化处理。
一、支气管扩张咳血的发生机制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其咳血主要是因为扩张的支气管黏膜下形成的肉芽组织血管或支气管动脉发生破裂。支气管动脉来自体循环,压力较高,破裂后容易引起较大量的咳血。例如,有研究显示,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病变部位的血管结构异常,使得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是百日咳、麻疹、支气管肺炎等感染。这些感染会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支气管壁结构破坏,进而引发支气管扩张。比如,儿童患百日咳后,气道黏膜受损,影响气道的正常防御和修复功能,增加了支气管扩张发生咳血的风险。
成年人:呼吸道反复的细菌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会持续刺激支气管,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支气管组织,促使支气管扩张形成,从而导致咳血。
2.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支气管发育不全,如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等,会使支气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扩张和咳血。这类患者从幼年时期可能就存在气道结构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显现。
3.免疫因素
一些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支气管扩张。例如,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更易出现支气管扩张及咳血症状。
三、临床表现特点
1.咳血程度
咳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咳血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咳血时可能一次咯血量超过100ml,甚至危及生命。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大量咳血的风险不同,比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大量咳血时更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窄,大量咳血时更容易导致气道阻塞,需格外重视,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气道通畅。
2.伴随症状
常伴有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咳嗽多在晨起及夜间卧床时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痰液刺激支气管引起咳嗽。例如,患者晨起时,支气管内积聚的痰液刺激气道,引发咳嗽并可能伴有咳血。
还可能伴有发热,提示存在感染,感染的程度不同,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并发支气管扩张时,发热可能更为持续且不易控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见支气管柱状扩张时呈“轨道征”,囊状扩张时可见多个圆形透亮区。但对于一些轻微的支气管扩张可能显示不清晰,尤其是儿童患者,胸部X线的分辨率相对有限。
胸部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依据,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比胸部X线更敏感和准确。高分辨率CT(HRCT)可以更细致地观察支气管结构,对于早期支气管扩张也能较好地发现。
2.支气管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还可以进行局部的灌洗、活检等操作,但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病因时才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大量咳血需要紧急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可通过支气管镜找到出血点,必要时进行局部止血等处理。不过,对于儿童患者,支气管镜检查有一定的操作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五、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急性咳血的处理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大量咳血的患者,应让其采取患侧卧位,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引起窒息。不同年龄患者的体位要求需注意,儿童患者在采取患侧卧位时要确保安全,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二次伤害。
可根据情况使用止血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用合适的止血措施。
2.针对支气管扩张本身的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抗生素的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成年人则根据常见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清除气道分泌物:可以通过体位引流、呼吸训练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体位引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方式和频率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总之,支气管扩张咳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明确发病机制、了解常见病因、掌握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能更好地应对支气管扩张咳血的情况,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给予个体化的关怀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