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区别是什么
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原体、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均有不同。流感病原体为流感病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主要通过飞沫等传播,实验室检查有核酸、抗原、血清学检测,治疗强调48小时内抗病毒及支持,多数预后好但特殊人群易有并发症;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症状多样,主要经飞沫等传播,实验室检查有核酸、基因测序、血清学检测,治疗为对症支持及抗病毒等综合,大部分预后好但重型等预后差,特殊人群各有其易出现的严重情况及需注意的要点。
临床表现方面
流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部分儿童、老年患者体温可不升或升高不明显)、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咽痛等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于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传播途径方面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实验室检查方面
流感: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是确诊流感的重要依据。
病毒抗原检测: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可用于流感的初步筛查,但准确性相对病毒核酸检测稍低。
血清学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血液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基因测序:可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对于了解病毒的变异等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治疗方面
流感: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另外,需注意休息、多饮水、给予对症治疗等支持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比如针对发热、咳嗽等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诊疗方案。
预后方面
流感: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在1~2周内自愈,但对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可能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但重型、危重型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有较严重基础疾病者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流感:儿童感染流感后可能病情进展较快,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相对较多。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采取退热等对症措施,且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剂量等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相对较轻者较多,但也有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病情变化。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精神等情况,保证儿童充足休息和营养等。
老年人:
流感:老年人感染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易出现肺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应尽早就诊并评估病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人感染后重症、危重症发生率较高,要格外关注其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等。
孕妇:
流感:孕妇感染流感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如早产、流产等,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需密切监测,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和防护措施。
有基础疾病者:
流感: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后,基础疾病可能加重,需要综合治疗流感和基础疾病,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和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往往更易加重,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积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