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栓塞如何治疗
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卧床休息;抗凝治疗目的是阻止血栓扩大,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等;溶栓治疗针对高危患者,有严格禁忌证,药物可溶解血栓;介入治疗包括导管碎解抽吸血栓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和调整抗凝剂量,妊娠患者多选用普通肝素,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精确用药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寻病因。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通常要求血氧饱和度≥95%)。例如,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吸氧流量。
2.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卧床期间要注意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加重或新的血栓形成。
二、抗凝治疗
1.目的: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血栓形成,为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血栓创造条件。
2.常用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一般作为初始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可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无需常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优势,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对于大多数肺栓塞患者,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且使用方便,可皮下注射,每日1-2次。华法林需要通过监测INR来调整剂量,使其维持在2-3的目标范围,用药初期需要与肝素重叠使用一段时间。
三、溶栓治疗
1.适应证: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存在休克或低血压),应考虑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的定义是有明确的右心室功能不全的客观证据(如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扩大、右心室运动功能减退等),同时伴有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
2.禁忌证:溶栓治疗有严格的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近期颅内出血、近2-4周有重大手术、创伤、头部损伤等。例如,患者如果在溶栓前2周内有过胃肠道大出血等活动性出血情况,则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3.药物及作用: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的作用是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以rt-PA为例,它可以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快速溶解血栓,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等不良反应。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的肺栓塞患者,如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治疗。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直接减少肺动脉内的血栓负荷,改善肺循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具备相应设备和技术的介入手术室进行,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通过手术剥脱肺动脉内的慢性血栓内膜,恢复肺动脉的通畅,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预后。但该手术创伤较大,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肺栓塞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例如,使用华法林时要更频繁地监测INR,并根据INR调整剂量,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2.妊娠患者: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治疗较为特殊,抗凝治疗需要权衡胎儿和孕妇的风险。普通肝素在妊娠期间是相对安全的抗凝药物,因为它不能通过胎盘,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而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妊娠期间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华法林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妊娠患者的抗凝治疗多选用普通肝素。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胎儿的情况。
3.儿童患者: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格外谨慎。儿童的溶栓和抗凝治疗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与成人有差异。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对于一些轻度的肺栓塞,可先尝试抗凝治疗,但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进行精确计算,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等情况。同时,要积极寻找儿童肺栓塞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血液高凝状态等基础疾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