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和脑萎缩的区别
老年痴呆是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等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是常见类型;脑萎缩是脑体积缩小等的影像学表现,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要点上有差异,老年人出现相关异常应及时就医,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病理性脑萎缩要针对病因干预及康复训练
一、定义与本质
1.老年痴呆: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等,其病理学基础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原纤维缠结等,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老年痴呆的60%-70%,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病因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遗传因素方面,某些基因突变如APP基因、PSEN1基因、PSEN2基因等突变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重金属暴露等,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但也有早发型老年痴呆(65岁前发病)。
2.脑萎缩:是一种影像学表现,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体积缩小,脑实质减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等,可分为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生理性脑萎缩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理性脑萎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像多系统萎缩等)、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后引起相应区域脑萎缩)、中毒(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感染(脑炎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若为病理性脑萎缩,不同病因对应的发病人群有所差异,比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多见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老年痴呆: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患者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放好的东西就不记得放在哪儿了,而远期记忆相对保留较好;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言语重复等;视空间功能障碍,如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执行功能障碍,像不能完成复杂的家务劳动等;还会有精神行为异常,比如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等,病情晚期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卧床,伴有肢体僵硬、二便失禁等。
2.脑萎缩:生理性脑萎缩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做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病理性脑萎缩的临床表现与萎缩的部位相关,若为颞叶、海马区萎缩为主的脑萎缩,早期可能出现类似老年痴呆早期的近记忆障碍,但相对老年痴呆来说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一些;若为额叶萎缩为主的脑萎缩,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更为突出,如决策能力下降、主动性缺乏等;小脑萎缩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协调能力差等,像醉酒样步态,还可伴有言语不清(构音障碍)等。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1.老年痴呆: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颞叶内侧、海马区等部位萎缩较为明显,PET-CT检查可见颞顶叶葡萄糖代谢减低等特征性表现。
2.脑萎缩:不同病因导致的脑萎缩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比如血管性脑萎缩可见脑内有明确的梗死灶、出血灶等相应病灶,周围伴有脑实质萎缩;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导致的脑萎缩可能有特定部位的萎缩表现,如多系统萎缩在MRI上可见脑桥萎缩、小脑中脚变薄等;酒精中毒性脑萎缩可见脑沟增宽、脑回变窄,以额叶、颞叶萎缩较为显著等。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1.老年痴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来诊断,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可量化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脑结构异常,但确诊需要脑组织活检(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一般临床少用)。
2.脑萎缩: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脑体积缩小等表现来初步诊断,然后结合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因,比如有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结合脑部影像学有相应病灶及脑萎缩表现可考虑脑血管病导致的脑萎缩。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其他能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如正常压力脑积水也可有认知障碍和脑室扩大等表现,但正常压力脑积水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可与老年痴呆等相鉴别。
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若出现认知功能或运动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老年痴呆还是脑萎缩等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社交活动等,有助于维护神经系统健康,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预防脑血管病相关的脑萎缩等情况发生。对于患有脑萎缩的患者,尤其是病理性脑萎缩患者,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干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