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低烧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反复低烧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也有其他多种原因如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可致。鉴别需考虑流行病学史、伴随症状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应对上一般人群要休息、通风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需分别注意不同情况,按相应方式处理。
一、反复低烧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关系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出现反复低烧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低烧症状,一般体温在37.3℃-38℃左右波动。这是因为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表现,其中低烧较为常见。但需要注意,反复低烧并非一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有其他多种原因可导致反复低烧。
(二)其他可引起反复低烧的原因
1.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肺结核,除了反复低烧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盗汗等症状;其他如布鲁氏菌感染等也可导致反复低烧情况。
2.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除反复低烧外,还可能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损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反复低烧,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
3.慢性感染性疾病:例如慢性肾盂肾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除反复低烧外,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4.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白血病等,可出现反复低烧,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实体肿瘤如肝癌等晚期也可能出现反复低烧情况。
二、如何鉴别反复低烧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流行病学史
询问近期是否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是否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地区的高风险环境中,如近期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是否参加过大型聚集性活动等。如果有相关流行病学史,那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相对增加,但这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不能仅凭此确诊。
(二)伴随症状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随症状:除了反复低烧外,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2.其他疾病伴随症状: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除了反复低烧、咳嗽咳痰外,可有咯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反复低烧外有面部红斑等;肿瘤性疾病白血病除反复低烧外有贫血、出血等表现。通过对比伴随症状可以初步区分,但不能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则高度提示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部分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有相应的血常规异常表现。
血沉、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时,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异常。
2.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胸部CT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其他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肿瘤等也可通过胸部CT有相应表现,可辅助鉴别诊断。
三、反复低烧的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如果出现反复低烧情况,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怀疑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应按照防控要求进行隔离观察,进行核酸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反复低烧,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循医生指导。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出现反复低烧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如果怀疑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要做好隔离防护,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反复低烧,要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优先采取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但要注意避免儿童着凉。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出现反复低烧时要更加重视。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反复低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要及时带老年人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在就医过程中要注意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3.孕妇:孕妇出现反复低烧时,需要谨慎处理。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对于可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按照孕妇的特殊情况进行隔离和检查;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反复低烧,要在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