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秋冬青壮年易患,病理分四期,起病急骤有高热等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小叶性肺炎病原体多样,婴幼儿、老人等易患,常继发于其他病,病理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化脓,起病缓、呼吸困难明显,影像学呈散在阴影,治疗复杂需对症支持;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患肺炎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该菌可在健康人群鼻咽部定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寒、疲劳等情况,细菌大量繁殖,引发肺泡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的纤维素等炎症成分在肺泡内迅速扩展,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常见于青壮年,可能与近期过度劳累、淋雨等降低机体抵抗力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冬季节相对多见。
小叶性肺炎: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病毒、真菌等。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易患,生活方式方面若存在长期吸烟、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其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细支气管及末梢肺组织引发炎症。
二、病理改变方面
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过程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大体形态上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炎性实变,病变累及的肺组织质地变实,切面呈粗颗粒状,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等。
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变呈散在性分布于两肺各叶,以下叶和背侧较为多见。病理改变为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附着黏液性或脓性渗出物,进而累及周围肺泡,使肺泡壁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出现中性粒细胞、脓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大体观察可见两肺散在分布的实变病灶,大小不一,病灶中央常可见受累的细支气管,病灶周围肺组织可呈代偿性肺气肿。
三、临床表现方面
大叶性肺炎:起病多较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寒战,咳嗽,咳痰,初期为干咳,继而可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胸痛较为明显,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患者可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鼻翼扇动等。青壮年患者在无基础疾病影响下,若及时治疗,病情恢复相对较快。
小叶性肺炎:多起病较缓慢,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咳痰,痰液多为黏液脓性,呼吸困难较明显,尤其在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中更为突出,可出现发绀等表现。由于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原发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小叶性肺炎的表现,此类患者病情相对迁延,恢复时间较长,且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在充血水肿期可无明显异常征象,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溶解消散期时,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病变区域可呈现散在的斑片状阴影,最终可完全吸收。
小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为两肺下野及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的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病变区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肺门阴影增浓等表现,由于病变呈散在分布,与大叶性肺炎的局限于肺叶或肺段的实变影不同。
五、治疗方面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一般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恢复较好。
小叶性肺炎:同样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由于其病原体多样且常为混合感染可能,治疗相对复杂,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小叶性肺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因其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如气道较窄、纤毛运动差等,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情况,保持呼吸道湿润,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包裹影响呼吸。大叶性肺炎在婴幼儿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应积极就医,因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易出现并发症。
老年人:无论是大叶性肺炎还是小叶性肺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用药时要考虑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炎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肺炎的预后,需积极控制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炎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排痰,可适当增加吸氧等支持治疗,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耐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