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会得抽动症吗
成人会得抽动症。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会增加发病风险;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失衡与大脑结构异常可引发;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与心理创伤是诱因;环境因素,污染暴露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影响。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旋转身体等,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秽语等。诊断依靠临床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心理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物与α-受体激动剂;心理治疗,像行为疗法与心理支持治疗;还有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特殊人群方面,合并其他疾病者选药需谨慎;孕妇或哺乳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患者用药要调整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鼓励康复锻炼。
一、成人会得抽动症吗?
成人会得抽动症。抽动症并非儿童专属疾病,虽然其在儿童期起病较为常见,但成人同样可能患病。
二、成人患抽动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抽动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成人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发病风险也随之提高。研究表明,约75%的抽动症患者其直系亲属中有患抽动症或其他精神障碍者。
2.神经生物学因素:成人脑部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引发抽动症。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异常,会干扰神经系统信号传递,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大脑结构异常,如基底节、额叶等区域发育或功能异常,也与抽动症发病相关。
3.心理因素:成人面临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状态,易诱发抽动症。心理创伤,如重大事件打击,可能影响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引发抽动症状。
4.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接触重金属(如铅、汞)、化学物质(如农药),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增加发病风险。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缺乏运动,也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诱发抽动症。
三、成人抽动症的表现
1.运动性抽动:简单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点头、耸肩等,快速且短暂。复杂运动性抽动表现为较完整、缓慢动作,如旋转身体、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等,可能伴有怪异姿势。
2.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吐痰声等。复杂发声性抽动可出现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说脏话)等。这些抽动症状通常呈发作性,时轻时重,睡眠时症状多可缓解或消失。
四、成人抽动症的诊断
1.临床评估: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包括发作频率、强度、部位、持续时间及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病史,如既往神经系统疾病史、心理创伤史、家族病史等。
2.神经系统检查:进行全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肌肉力量、肌张力、反射等,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
3.心理评估:采用问卷或访谈方式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因心理因素与抽动症相互影响。
4.辅助检查:可能进行脑电图(EEG)检查,排除癫痫等脑部异常放电疾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排查脑部结构病变。
五、成人抽动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可控制抽动症状,但可能有嗜睡、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胍法辛等,对抽动症有一定疗效,副作用相对较小,如口干、头晕等。
2.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等,帮助患者识别抽动前感觉,通过训练用其他行为替代抽动行为。
心理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应对因抽动症引发的自卑、焦虑等情绪。
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神经功能。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食用过多含添加剂、防腐剂食物。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合并其他疾病者:若成人患者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谨慎。因部分治疗抽动症药物可能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原有疾病症状。如可乐定可能导致血压降低,高血压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应及时告知医生自身全部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考虑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2.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孕期或哺乳期女性患抽动症,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潜在风险。多数治疗抽动症药物可通过胎盘或分泌至乳汁,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婴儿健康。应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密切监测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药物,并密切关注母婴情况。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治疗抽动症时药物剂量可能需适当调整。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同时,鼓励老年患者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