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相关。自身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及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不足;环境因素有季节变化(温度湿度波动)和空气污染(室外及室内污染);病原体种类多样且易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侵入引发感染且易反复。
一、自身因素
1.免疫力低下: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功能不够完善,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抵御病原体的能力较弱;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频繁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但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在某些阶段可能相对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侵袭,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血液循环不畅,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循环速度降低,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例如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节律。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其自身的昼夜节律,熬夜会导致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因子分泌失衡等,使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弱,降低呼吸道的自净能力,容易让病原体侵入引发感染。过量饮酒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等,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或者导致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使其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减弱;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中的CD4+T细胞被HIV病毒大量破坏,导致严重的免疫缺陷,极易反复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
2.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不足:
鼻毛和呼吸道黏膜的作用: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较大的颗粒物、灰尘和部分病原体,呼吸道黏膜能分泌黏液,吸附病原体和异物,通过纤毛的摆动将黏液及其吸附的物质排出体外。如果鼻黏膜受到损伤或者纤毛运动功能障碍,就会影响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例如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会损伤鼻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鼻黏膜处于炎症状态,纤毛功能受到影响,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二、环境因素
1.季节变化:
温度和湿度变化: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和湿度波动较大。例如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外周血管收缩,呼吸道黏膜的血液循环相对减少,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同时空气湿度较低时,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受限,不利于黏液的排出,病原体容易在呼吸道定植引发感染。而在春季,花粉等过敏原增多,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接触过敏原后容易引发上呼吸道的过敏反应,进而导致感染相关症状。
2.空气污染:
室外空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如PM2.5、PM10)、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活在空气质量良好地区的人群。
室内空气污染: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以及烹饪产生的油烟、二手烟等都会对呼吸道造成损害。例如长期吸入甲醛会导致呼吸道黏膜炎症,使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厨房油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长期接触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
三、病原体因素
1.病原体种类多样: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等多种。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致病能力。例如流感病毒变异较快,人群对变异后的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容易引起大规模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上呼吸道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多种病原体就容易侵入上呼吸道引发感染,而且由于病原体种类繁多,人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病原体都产生有效的免疫防御,所以容易反复受到不同病原体的侵袭而导致总是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