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因各种原因致大脑慢性低灌注、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发病与血管、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有神经系统及其他表现,可通过影像学、血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来预防与注意。
发病原因
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血管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使血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减少。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使颈动脉管径变窄,影响脑部血液的输入。此外,血管痉挛也可能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如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持续的痉挛状态会影响脑的血液灌注。
血液成分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也是原因之一,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会使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另外,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脑的供氧不足,进而引发慢性脑供血不足。
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异常可影响脑供血,低血压时,脑部灌注压降低,不足以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进一步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流情况,也可能引发慢性脑供血不足。例如,慢性低血压患者,在站立或体位变化时,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出现头晕等不适。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头晕,多为持续性,不是天旋地转的眩晕,而是头部昏沉感;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较为明显,患者可能会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的缓慢减退,而中青年可能更多表现为短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症状可能更易出现。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视物模糊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了视觉中枢的功能;肢体麻木多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对肢体感觉的传导。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能发现脑部是否存在缺血灶等异常情况。例如,通过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现脑的缺血性改变。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狭窄程度,是诊断脑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金标准。
血液检查: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贫血等血液成分异常;还需要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因为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风险。例如,血脂检查中如果发现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升高,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该检查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来判断脑部血管的供血情况。如果TCD显示某条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减慢,提示可能存在该血管的狭窄或痉挛等情况,有助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
预防与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应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中年人要注意平衡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可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如旅游、瑜伽等缓解压力。老年人则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控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高血脂患者要注意饮食控制,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到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降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高危因素的人群,如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等,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脑部血液供应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头颅MRI、TCD等相关检查,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