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支气管扩张的区别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反复发作,影像学非发作期可无异常,发作时过度通气,肺功能呈可逆性气流受限,治疗需控制症状等;支气管扩张因支气管肺组织慢性炎症等致变形扩张,症状有慢性咳嗽等,影像学有轨道征等,肺功能早期可无异常,后期有通气功能障碍,治疗要控制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及免疫失衡等有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呼吸道感染等)共同参与发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呈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2.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典型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二、症状表现
1.支气管哮喘: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喘息、气急,可伴有胸闷或咳嗽,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缓解后症状可完全消失。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哮喘可能更易出现运动性哮喘,即运动后诱发喘息等症状;成年患者症状表现相对典型,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如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症状。
2.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程度不等,咳嗽通常于晨起及夜间卧床时加重,痰液量较多,呈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收集痰液于玻璃瓶中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混浊黏液,下层为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反复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咯血量多少不等,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因基础情况不同,症状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出现身高、体重落后等情况。
三、影像学表现
1.支气管哮喘:在非发作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胸部CT检查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等,但不如支气管扩张典型。对于儿童哮喘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能随年龄和病情变化,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支气管扩张: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柱状扩张时表现为轨道征,囊状扩张时可见多个圆形透亮区;胸部高分辨CT(HR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表现为支气管异常扩张,管壁增厚,呈柱状、囊状或静脉曲张状改变等,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对不同年龄患者的诊断价值相似,但儿童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
四、肺功能检查
1.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FEV?下降≥20%。肺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程度和病情控制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肺功能指标会因年龄差异有正常参考值范围,儿童患者的肺功能检查需要专业的操作和准确的解读。
2.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FEV?/FVC降低,残气量增加等,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功能检查能帮助评估患者的通气功能受损程度,但不能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唯一依据,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肺功能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儿童患者肺功能发育未完善,其肺功能指标与成人有差异。
五、治疗原则
1.支气管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治疗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白三烯调节剂等,急性发作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吸入速效β?受体激动剂等。对于儿童哮喘患者,需注重长期规范化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同时关注生长发育情况;成年患者则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2.支气管扩张: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必要时手术治疗。控制感染根据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可采用体位引流、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等方法;对于反复大咯血、病变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年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