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什么意思
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最常见类型,由初次感染后潜伏菌活跃或再次感染引发,发病与内源性复发、外源性重染有关,有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及相应体征,通过影像学、痰检、PPD试验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对症、手术,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继发性肺结核的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体内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而发生的肺结核,也可由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内源性复发(初次感染时残留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跃)或外源性重染(再次感染新的结核分枝杆菌)。
二、发病原因
1.内源性复发: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部分结核分枝杆菌未被完全清除,以休眠状态长期存在于体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等,休眠的结核分枝杆菌可重新活跃繁殖,导致继发性肺结核。例如,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患继发性肺结核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2.外源性重染: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而再次感染发病。例如,在结核分枝杆菌传播较为密集的环境中,如拥挤的宿舍、工厂车间等,容易发生外源性重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全身症状:常见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被其他基础疾病掩盖。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若合并细菌感染,痰可呈脓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少量咯血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可危及生命;胸痛,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多为针刺样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多见于病变范围较大或伴有胸腔积液等情况的患者。
2.体征: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病变范围较小时可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闻及湿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继发性肺结核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典型表现为多发生在肺尖、锁骨下或下叶背段的浸润影、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等。不同年龄患者胸部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肺结核的X线表现常以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而成人多为肺野内的病变。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隐蔽部位病变以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如空洞的形态、大小,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痰涂片镜检: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但敏感性较低,若涂片阳性,提示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人群痰涂片镜检的阳性率可能因痰液收集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留取痰液可能较为困难,需要特殊的收集方法。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
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局部硬结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该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PPD试验的解读有所不同,儿童的阳性结果需要结合接种卡介苗史等情况进行分析。
五、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儿童用药需要按照公斤体重计算剂量,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对症治疗:对于咯血患者,根据咯血的量给予相应的处理,少量咯血可休息、止咳等对症治疗,大量咯血需要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等;对于发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退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禁忌。
3.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规范抗结核治疗无效的结核球、毁损肺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并规范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的关键。对肺结核患者的痰液进行规范处理,避免随地吐痰传播结核分枝杆菌。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对肺结核患者居住的房间进行定期消毒,如阳光暴晒、紫外线照射等。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对儿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于高危人群,如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