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多种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发育评估诊断,康复治疗包括运动、作业、语言疗法及康复工程,药物对症治疗,预后与病情等有关,孕期保健、分娩监护、新生儿护理可预防,早期诊断康复治疗重要。
一、病因
出生前因素:孕妇妊娠早期患感染性疾病(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接触放射线、严重营养不良、酗酒、吸毒等,可影响胎儿脑的发育,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生风险。例如,孕妇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畸形,引发小儿脑瘫。
出生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难产等。早产是小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早产儿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脑损伤;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脑损伤的概率增加;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难产,可导致脑部缺氧缺血,进而引发小儿脑瘫。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颅内出血、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等)。新生儿严重黄疸若未及时治疗,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颅内出血会直接破坏脑部正常结构和功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脑部炎症反应,损伤神经组织,从而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例如,肌张力增高的患儿可能出现肢体屈曲、伸展困难,姿势异常,如尖足、剪刀步等;肌张力降低的患儿则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不能维持正常姿势。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多种异常姿势,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常见的姿势异常有角弓反张(头后仰、背过伸)、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双手握拳不能张开等。
伴随症状
智力低下:约2/3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差,认知、理解、语言等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
癫痫: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可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视觉、听觉障碍,如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听力下降等;也有患儿存在触觉、位置觉等感知觉异常。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等,严重者完全失语。
精神行为异常:部分患儿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哭闹,或有孤僻、自卑等心理行为问题。
三、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相关情况,包括母亲妊娠史、分娩史、新生儿期疾病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姿势反射等情况。例如,检查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是否正常存在或延迟消失。
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用于筛查新生儿颅内病变,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但对于复杂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头颅CT及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梗死、脑出血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
发育评估:通过神经心理发育评估量表,如Gesell发育量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等,评估患儿的智力、运动、语言等发育水平,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及落后的程度。
四、治疗与康复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运动障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大运动训练(如翻身、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训练(如抓握、捏取等),通过训练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
作业疗法:训练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疗法:针对患儿的语言障碍,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康复工程:可使用辅助器具,如矫形器、轮椅等,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小儿脑瘫的药物,主要是针对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儿的癫痫类型等情况由医生选择。
五、预后及预防
预后: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措施等有关。病情较轻、治疗及时且有效的患儿,运动功能、智力等发育可能接近正常;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遗留严重的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等问题,影响其终身生活质量。
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应注意加强营养,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异常情况。
分娩过程监护:密切监测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处理早产、窒息、难产等问题,减少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
新生儿护理:加强新生儿的护理,预防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黄疸、颅内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