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及急性加重期治疗等。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含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糖皮质激素(吸入性和口服)、祛痰药物;氧疗针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急性加重期需确定原因并进行相应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关注其特点。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有短效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可迅速舒张支气管,缓解症状;长效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作用持续时间长,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适用于中度及以上慢阻肺患者,尤其适用于夜间症状明显者,其通过与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抗胆碱能药物:短效的异丙托溴铵,能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起效较β?受体激动剂慢,但持续时间较长;长效的噻托溴铵,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适用于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在内的多种程度的慢阻肺患者,通过与M?-M?胆碱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作用。
3.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等,可舒张支气管,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以及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等,可用于慢阻肺的治疗,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现在临床应用相对不如前两者普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cAMP的水解,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等有关。
(二)糖皮质激素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反复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福莫特罗氟替卡松等,能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2.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如泼尼松等,可短期使用,能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但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需权衡利弊。
二、祛痰药物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乙酰半胱氨酸可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分子,降低痰液黏度,使其易于咳出。
三、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生存率,一般建议PaO?≤55mmHg或SaO?≤88%的患者,应进行长期氧疗,每日吸氧时间应>15小时,使患者的PaO?≥60mmHg或SaO?升至90%以上。氧疗可通过鼻导管吸氧等方式进行,能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
四、康复治疗
(一)呼吸训练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潮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呼吸训练,一般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二)运动训练
可进行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三)营养支持
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消瘦型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热量可通过碳水化合物来提供,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五、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一)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气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痰培养等,以明确病因。
(二)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可按需增加短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如频繁吸入沙丁胺醇或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等,以迅速缓解症状。
2.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30-40mg/d,连续7-10天,或静脉使用甲泼尼龙,能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抗生素:如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如脓性痰、白细胞升高等,应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妊娠期慢阻肺患者,药物使用需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呼吸训练等,药物选择上需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