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与哮喘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过敏性哮喘由过敏原引发,有个体过敏倾向,症状与接触过敏原相关,诊断需结合病史、过敏原检测等,治疗首要避过敏原并用药;哮喘由多种因素引起,症状多样,诊断依临床表现和肺功能等,治疗围绕控制炎症等,儿童和老年哮喘有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过敏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当过敏体质者接触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后,体内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上的IgE结合,促使细胞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起关键作用,有明显的个体过敏倾向,常具有家族过敏性疾病史。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除了过敏因素外,还可能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气候变化、运动、药物等有关。其炎症是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是其重要特征,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但并非所有哮喘都由过敏因素导致。
二、症状表现差异
过敏性哮喘:典型症状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发作,发作前多有先兆症状,如鼻痒、眼痒、打喷嚏、流涕等黏膜过敏表现。随后出现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咳嗽,一般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症状的发作与接触特定过敏原密切相关,脱离过敏原后,经适当治疗或可自行缓解。
哮喘:症状相对更具多样性,除了接触过敏原诱发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哮喘症状表现与过敏性哮喘有相似之处,也可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但部分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哮喘,其发作与特定过敏原接触无明显关联,比如运动性哮喘多在运动后发作,职业性哮喘与接触特定职业性致喘物有关等,症状表现因诱因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都以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导致的气道狭窄相关症状为主。
三、诊断方面差异
过敏性哮喘: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过敏史,有无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发作的情况。进行过敏原检测,常用的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若检测出对某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接触过敏原后出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可辅助诊断。
哮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包括通气功能检测(在发作期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EV?/FVC%等指标下降)、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等。对于不典型症状者,需要反复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差异
过敏性哮喘:首要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发作的关键。药物治疗方面,常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过敏相关的前驱症状,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吸入制剂)用于抗炎,减轻气道炎症;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可抑制白三烯的作用,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β?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喘息等症状。
哮喘:治疗也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方面同样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但对于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哮喘,治疗重点可能根据不同诱因有所调整,比如运动性哮喘在运动前可预防性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职业性哮喘则需脱离职业性致喘环境等。总体治疗都是围绕控制气道炎症、解除气道痉挛、维持肺功能正常等目标进行,但具体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会根据哮喘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有所不同。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过敏性哮喘:儿童过敏体质相对更常见,家长需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常见过敏原,如家中定期清洁除尘螨、避免让儿童接触宠物毛发等。在药物使用上,要谨慎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比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是儿童哮喘控制的常用药物,但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药物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儿童哮喘,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如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
老年哮喘患者:老年哮喘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过敏性哮喘的老年患者,同样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药物选择上要关注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等。老年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可能有其特殊性,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肺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保证居住环境舒适,减少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