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与伤寒感冒有什么区别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与伤寒感冒在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上均存在差异。病因与发病机制上,前者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入血播散致全身,与免疫力低下相关;后者伤寒由伤寒沙门菌经口入血,感冒由病毒经飞沫等传播致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中,前者起病急骤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呼吸症状不典型;后者伤寒起病缓、热型阶梯状、有相对缓脉等,感冒起病急、以鼻部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里,前者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表现,病原学可查结核分枝杆菌;后者伤寒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特定改变,病原学靠分离伤寒沙门菌,感冒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影像学上,前者胸部X线早期可无异常,进展后有弥漫粟粒状影,CT更敏感;后者伤寒感冒胸部X线一般无特异改变,有并发症时做相应检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差异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脏器,如肺、脑膜、肝、脾等,从而引发疾病。其发生与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例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HIV感染等人群,易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血行播散。
伤寒感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伤寒沙门菌经口进入人体后,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而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容易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引发感冒。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症状表现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同时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少数患者可咯血,若累及脑膜等部位,还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伤寒感冒:伤寒起病较缓慢,初期有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等特征性表现,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普通感冒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高热及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儿童感冒可能除上述症状外,还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二)体征差异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在肺部听到少量湿啰音,若有大量胸腔积液等情况,可出现相应的胸腔积液体征,如气管移位、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等。
伤寒感冒:伤寒患者在病程第7-13天可出现玫瑰疹,多分布在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普通感冒患者体征相对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一)血常规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常增快,这是因为结核炎症反应可导致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伤寒感冒:伤寒患者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一般呈轻至中度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消失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这是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对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及免疫反应的结果;普通感冒患者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或仅有白细胞轻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正常或稍高。
(二)病原学检查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若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但培养时间较长。此外,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如PCR技术)也可辅助诊断,阳性结果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
伤寒感冒:伤寒的确诊依赖于血、骨髓、粪便、尿等标本中分离出伤寒沙门菌。普通感冒则需要通过病毒分离等方法确定病毒类型,但一般临床多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及典型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病毒分离等检查在临床常规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一)胸部X线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病程早期,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双肺弥漫性、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直径约1-2mm。
伤寒感冒:胸部X线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若合并肺部继发感染,可出现相应肺部炎症的影像学表现,如肺纹理增多、片状阴影等。
(二)其他影像学检查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胸部CT检查对于早期诊断更敏感,可更早发现双肺弥漫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伤寒感冒:一般无需特殊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若有并发症则根据相应并发症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怀疑有脑膜炎等并发症时,可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但与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