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分型
颅脑损伤分型多样,按损伤原因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闭合性包括脑震荡(短暂脑功能障碍、意识丧失一般不超30分钟等)、脑挫裂伤(脑组织实质性损伤、意识障碍等)、弥漫性轴索损伤(加速性旋转暴力致神经轴索损伤、长时间昏迷等);开放性包括头皮开放性损伤(如头皮裂伤)、颅骨开放性骨折(伴脑脊液漏等)、开放性脑损伤(伤情严重、易合并并发症等)。按损伤部位分为头皮损伤(头皮血肿有皮下、帽状腱膜下、骨膜下血肿,头皮裂伤、撕脱伤等)、颅骨损伤(颅骨骨折有线性、凹陷性、颅底骨折等)、脑损伤(单侧和双侧脑损伤,表现不同)。
一、按损伤原因分型
1.闭合性颅脑损伤
定义:头部受到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作用所致,头皮、颅骨完整,颅内脑组织未与外界沟通。
常见类型
脑震荡:是较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主要因头部受撞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有关,儿童由于颅骨弹性较好,脑震荡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儿童在受伤后可能不能准确表述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情况。
脑挫裂伤: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引起,是脑组织实质性损伤,可发生在着力点、对冲部位等。受伤局部脑组织可有出血、水肿、坏死等改变,患者常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程度可轻重不一,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头颅CT可见局部脑组织内高低密度混杂影等改变。对于老年人,脑挫裂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切力作用导致脑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大脑脚、胼胝体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等严重创伤。患者伤后常立即出现长时间的昏迷,昏迷程度较深且持续时间长,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改变、去皮质强直等,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MRI检查可发现脑内散在的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儿童发生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2.开放性颅脑损伤
定义:头皮、颅骨、硬脑膜均有破损,脑组织与外界相通。
常见类型
头皮开放性损伤:如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或钝器打击引起,伤口形态多样,出血较多,若处理不及时易发生感染。
颅骨开放性骨折:骨折线穿过硬脑膜,可伴有脑脊液漏等情况,脑脊液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开放性脑损伤:多由火器或锐器直接造成,脑组织直接与外界接触,伤情往往较为严重,常伴有大量出血、脑组织损伤等,易合并颅内感染、外伤性癫痫等后遗症,在救治过程中需严格进行清创等处理,对于儿童开放性脑损伤,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按损伤部位分型
1.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体积小,周边硬中间软,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多可自行吸收。
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可蔓延至整个头颅,婴幼儿及儿童由于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程度相对更明显,血肿可较大,甚至引起休克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多见于新生儿产伤等情况,儿童发生骨膜下血肿时需注意与其他头皮血肿鉴别。
头皮裂伤:如前所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伤口需及时清创缝合,预防感染。
头皮撕脱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片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伤情重,出血多,易发生休克,需紧急处理,儿童发生头皮撕脱伤时,由于其头皮相对较薄等特点,处理需更加谨慎。
2.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单纯线性骨折本身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注意观察有无合并脑损伤等情况,儿童线性骨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有自行修复的趋势,但仍需密切随访。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向颅腔内凹陷,若凹陷深度较大,压迫脑组织等,需考虑手术复位等治疗,婴幼儿颅骨弹性好,可发生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一般可先观察,部分可自行恢复,若凹陷明显影响脑功能等则需手术。
颅底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常伴有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等,如颅前窝骨折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淤血)、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等,治疗上需预防颅内感染等,对于儿童颅底骨折,由于其颅底结构相对稚嫩,发生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风险及处理需更加谨慎。
3.脑损伤
单侧脑损伤:损伤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等部位,可引起相应单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双侧脑损伤:损伤累及两侧脑组织,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可出现更严重的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等表现,预后相对较差,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发生双侧脑损伤,都需要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及康复评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