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宫腔内良性病变,由内分泌因素(雌激素过高、孕激素相对不足)、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操作史)引发,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白带异常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检查初步筛查、宫腔镜检查确诊,治疗分保守治疗(无症状且小的接近绝经期者观察)和手术治疗(有症状者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育龄期、围绝经期、有妇科炎症病史女性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多个息肉样病变,是妇科常见的宫腔内良性病变。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
二、发病原因
1.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水平过高是主要诱因之一。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腺体增生,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下,子宫内膜易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例如,在青春期少女初潮后雌激素分泌不稳定阶段,或围绝经期雌激素波动时,都可能因雌激素水平异常导致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发生风险增加。育龄期女性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也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患病几率。
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时,也不利于子宫内膜正常周期性脱落,可能促使息肉形成。如一些内分泌疾病导致孕激素分泌减少,就为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炎症因素
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蔓延至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反应。炎症会刺激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腺体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患有慢性盆腔炎的女性,由于盆腔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子宫内膜受炎症影响,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风险较无炎症者明显升高。
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会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防御机制受损,容易引发炎症,从而增加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由3-7天延长至10天以上,或者月经周期从28-30天变为20天左右又来月经等情况。这种出血是由于息肉占据宫腔空间,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2.不孕
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据相关研究,患有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女性不孕发生率较正常女性有所升高。例如,一些尝试备孕但长时间未成功受孕的女性,经检查发现存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息肉后部分女性成功受孕。
3.白带异常
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有时白带中可带有血丝。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子宫内膜组织受炎症等因素影响,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白带性状改变。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超声下可看到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有时可看到蒂部。例如,典型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回声结节,分布在宫腔内。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的特点,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2.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通过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清晰看到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例如,能准确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息肉,还可以在宫腔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了解息肉变化情况。因为部分息肉可能会在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如出现明显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是在宫腔镜直视下,用器械将息肉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例如,通过宫腔镜可以精准定位息肉,将其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较好,一般住院时间短,对子宫功能影响较小。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
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期女性,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受孕,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如果息肉较大或引起明显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待子宫恢复良好后再尝试受孕。同时,在治疗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受孕。
2.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如果发现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需要密切关注息肉变化情况。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可暂时观察,但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复查。如果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同时,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自身激素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以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3.有妇科炎症病史女性
此类女性本身存在妇科炎症基础,发生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较高。在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有的妇科炎症。例如,患有阴道炎的女性,在处理子宫内膜息肉的过程中,要规范治疗阴道炎,如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避免炎症反复刺激导致息肉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