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外形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有嗜神经性,可形成内基小体。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咬伤、抓伤等,感染后有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表现。预防包括暴露前对高危人群用2-1-1程序接种疫苗,暴露后伤口处理、接种疫苗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诊断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
一、狂犬病毒的基本特性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外形呈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其有嗜神经性,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在细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这是辅助诊断狂犬病的重要指标,内基小体的存在可作为判断是否感染狂犬病毒的特征性标志。
二、传播途径
1.动物传播:主要通过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传播。例如,被感染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后,病毒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此外,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而感染,比如接触病兽的唾液等。
2.特殊情况传播:在极罕见的情况下,还可能通过器官移植、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的气溶胶而感染,但这种情况发生概率极低。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本期持续2-4天。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此外,患者还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如唾液分泌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本期持续1-3天。
3.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四、预防措施
1.暴露前预防:
适用人群:主要是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对于这些人群,可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通过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被狂犬病毒接触时,抗体可及时发挥作用,中和病毒。
接种方案:一般采用2-1-1程序,即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2.暴露后预防:
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深入伤口内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疫苗接种:只要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或疫苗接种史不详者,均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于受伤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接种1剂,共5剂。对于严重咬伤者,如头、面、颈、手或多部位三处以上咬伤等,除按上述方法注射狂犬病疫苗外,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
五、与不同人群相关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被动物咬伤后更需重视暴露后预防,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被咬伤后的反应。在伤口处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儿童过度哭闹导致伤口情况观察不准确。接种疫苗时要安抚儿童情绪,确保疫苗接种顺利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被咬伤后伤口愈合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伤口处理时要注意避免加重基础疾病,如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伤口感染风险。疫苗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被动物咬伤后,伤口处理同样要规范进行。疫苗接种方面,狂犬病疫苗是可以接种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狂犬病疫苗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为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所以孕妇被咬伤后应按照暴露后预防程序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无需犹豫。
六、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根据患者的暴露史(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等)及典型临床表现,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可初步怀疑狂犬病。但仅依靠临床症状诊断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早期非典型病例可能容易被忽视。
2.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标本中分离病毒,但病毒分离阳性率较低,且操作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患者唾液、角膜印片或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抗原,阳性率较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核酸检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抗体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主要用于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效果的评估,一般不作为临床诊断狂犬病的主要依据,因为在狂犬病发病后才出现抗体,且抗体出现较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