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分急性和慢性,本质是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有相应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分急性和慢性;盆腔积液是表现而非疾病,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也有不同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针对原发疾病,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体现,需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与本质
1.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主要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其本质是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症状明显,如发热、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慢性盆腔炎往往是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迁延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2.盆腔积液
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液体集聚。生理性的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有少量渗出液或漏出液时就会引流到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一般积液量较少,可自行吸收,多无明显症状;病理性的盆腔积液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引起,此时积液量往往较多,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症状。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下腹部剧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还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臭味,部分患者有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剧,由于盆腔淤血,患者可有月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导致不孕。
2.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积液量少,通常小于10mm,多可自行吸收。
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若积液量较多,可能会出现下腹部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等不适,若由盆腔炎引起则同时伴有盆腔炎的相关症状,如发热、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若由异位妊娠破裂引起,可出现剧烈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若由黄体破裂引起,可出现一侧下腹部突发性疼痛等。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1.超声检查
盆腔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游离液体等,有时可见输卵管积水,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无回声区,边界较清等。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在超声下可见盆腔内少量游离无回声区,深度一般小于2cm;病理性盆腔积液根据病因不同表现各异,如盆腔炎性积液时盆腔内可见较多游离无回声区,且常伴有附件区的炎性改变;异位妊娠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除了盆腔大量游离无回声区外,还可在附件区发现异常包块及妊娠相关征象等。
2.实验室检查
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盆腔积液:如果是生理性盆腔积液,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如果是病理性盆腔积液,如盆腔炎导致的,实验室检查可有上述炎症指标异常及病原体相关检查阳性;如果是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血β-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血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1.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必要时手术治疗,手术适用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等情况。
慢性盆腔炎: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中药可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注意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情况即可。
病理性盆腔积液: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按照急性或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原则进行相应治疗;异位妊娠引起的需根据病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黄体破裂引起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积液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或手术治疗等;盆腔腹膜结核引起的则需进行抗结核治疗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盆腔炎和盆腔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体现,比如生育期女性由于性活跃等因素盆腔炎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绝经期女性若出现盆腔积液需警惕恶性肿瘤等情况;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盆腔积液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