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有啥区别
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引起,表现为咳嗽、咳痰等,通过病史等诊断,对症和病因治疗,预防需避免刺激等;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等,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用多种药物阶梯式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化学刺激(如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引起。例如,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像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入侵呼吸道后,可引发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多。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调节失衡、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遗传易感性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哮喘,而环境中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感染等则是触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气急,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无继发感染,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拒食等。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差异,轻度发作时可能仅有轻微喘息,重度发作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发绀等。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哮喘可能更易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即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常升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和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包括通气功能检测(如FEV?/FVC等指标)、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评估气道可逆性。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如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结合两肺散在干、湿啰音,再结合血常规、胸部X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需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等疾病鉴别,支气管肺炎常有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胸部X线有斑片状阴影;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痰中可找到结核菌,胸部X线有结核病灶特征。
支气管哮喘:根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如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可诊断。需与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鉴别,心源性哮喘多有心脏病史,发作时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扩大,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有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气流受限为不可逆,肺功能检查FEV?/FVC<70%。
五、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如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溴己新等祛痰;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不使用平喘药物,若有气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但相对支气管哮喘使用频率低、剂量小。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茶碱类(如氨茶碱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等。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采取阶梯式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哮喘患者,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老年哮喘患者则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需密切监测。
六、预防措施
支气管炎:避免吸烟及接触二手烟,避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病毒感染。
支气管哮喘: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对尘螨过敏者,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晒被褥等。规律生活,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儿童哮喘患者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环境,及时发现并避免可能的过敏原,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以控制病情,减少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