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与慢阻肺的区别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气短等表现,辅助检查有胸部X线、CT及肺功能等,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缓解症状等,预防避免有害因素等;慢阻肺是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与炎症等有关,有慢性咳嗽等症状,肺功能是金标准,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防同强调戒烟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部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例如吸烟等因素可损伤肺组织,使蛋白酶活性增强或抗蛋白酶活性降低,导致肺组织破坏形成肺气肿。多见于长期吸烟人群,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肺组织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发病风险增加。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多种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其发生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越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吸烟等暴露风险更高而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1.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表现为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多为轻中度,咳痰多为白色黏液痰,合并感染时可变为脓性痰。体征上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2.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咳嗽常晨间明显,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体征早期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等,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时,可出现相应体征,如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下肢水肿等。
三、辅助检查
1.肺气肿: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更准确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表现为肺组织密度降低,肺纹理稀疏等。肺功能检查显示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降低,但早期可能在正常范围。
2.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即FEV?/FVC<0.70。胸部X线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晚期可见肺野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等肺气肿表现。胸部CT可见慢阻肺特征性的肺气肿改变,还可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血气分析在晚期可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肺气肿:主要根据病史(长期吸烟等)、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来诊断。需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疾病鉴别,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咯血等症状,胸部影像学可见特异性病灶;肺部肿瘤可通过影像学发现占位性病变等。
2.慢阻肺: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鉴别,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支气管扩张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胸部影像学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基础心脏病病史,可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胸部影像学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等改变。
五、治疗与预防
1.肺气肿:治疗上主要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包括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吸入,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等。急性加重时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环境因素,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等。对于老年肺气肿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加重病情,日常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对于有吸烟史的肺气肿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吸烟是导致肺气肿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2.慢阻肺:治疗包括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稳定期主要是戒烟,长期家庭氧疗,规律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噻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联合制剂等药物,进行康复治疗等。急性加重期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预防上同样强调戒烟,避免职业性和环境污染,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要注意冬季保暖,减少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的次数;对于有长期职业粉尘暴露的慢阻肺高危人群,必须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