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有什么区别
支气管炎分为慢性和急性,慢性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等;急性由多种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有相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各有特点,诊断与鉴别不同,治疗原则在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等有别,且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患支气管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环境因素与机体自身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此外,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感染因素等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较长,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等理化因素也可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中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病情缓慢进展,可伴有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多于3-5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咳嗽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三、辅助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缓解期多无明显变化。
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或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和杯状细胞。
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下降,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
胸部X线或CT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急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沉可增快。
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
胸部X线检查:大多数患者胸片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少数患者可出现肺门阴影增浓。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可作出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以及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等,可作出诊断,但需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镇咳祛痰,可选用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平喘,可选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缓解期: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急性支气管炎: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也可雾化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
抗感染治疗: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气道较狭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等,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儿童相对较少见,若有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因其生长发育特殊性,治疗需更加谨慎。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急性支气管炎时,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可能恢复较慢,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急性支气管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权衡治疗益处和可能的风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妊娠期需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吸烟环境等,以减少病情发作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患支气管炎时,用药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婴儿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