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
支气管扩张是由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双肺感染指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双侧肺部引发炎症,病因包括感染、遗传、免疫缺陷等;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体征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和实验室(痰液、血液检查);治疗需控制感染、清除分泌物、改善气流、处理咯血;预防要防治呼吸道感染、避免危险因素、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与病因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双肺感染则是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同时侵袭双侧肺部引发炎症。其病因多样,常见的有:
感染因素:儿童时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百日咳、麻疹、肺炎等,是导致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的重要原因。这些感染会损伤支气管黏膜,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得病原体容易在双肺定植繁殖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因感染引发此类问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会增加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的发生风险。遗传因素会影响呼吸道黏液的成分和性质,导致黏液分泌异常、黏稠,不易排出,从而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条件。
免疫缺陷: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发生双肺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支气管扩张的形成和加重。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病因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因长期吸烟导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双肺感染进而导致支气管扩张。
二、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咳痰: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是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的典型表现。咳嗽多为持续性,晨起及晚间睡前较多,痰液的量与体位改变有关,如晨起或入夜卧床时咳嗽痰量增多。痰液多呈黏液脓性,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伴臭味。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咳痰情况,但会表现出反复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咯血:部分患者可反复咯血,程度不等,从小量痰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有时不一致。咯血的原因是病变累及支气管黏膜下的血管,使其破裂出血。
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气促、喘息等。这是由于支气管扩张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双肺感染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功能异常。
体征:早期或病变轻者可无异常肺部体征,病变重或继发感染时,在下胸部、背部可闻及固定而持久的局限性粗湿啰音,有时可闻及哮鸣音,部分慢性患者伴有杵状指(趾)。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轻症患者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病变重时可见不规则环状透亮影或沿支气管的卷发状阴影,感染时阴影内可出现液平面。
胸部CT:高分辨CT(HR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形态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等情况,能发现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呈柱状及囊状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实验室检查
痰液检查:痰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通过对痰液进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治疗。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四、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关键。如果是细菌感染,要选择对相应细菌敏感的抗生素;如果合并病毒感染,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清除气道分泌物:可以通过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体位引流是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使痰液借助重力作用流向大气道,然后咳出。对于儿童患者,体位引流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改善气流受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等,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支气管舒张剂。
处理咯血:少量咯血时可给予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等;大量咯血时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等介入治疗。对于咯血患者,要密切观察咯血的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五、预防措施
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儿童时期及时接种疫苗,如百日咳疫苗、麻疹疫苗等,预防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对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避免感染迁延不愈发展为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
避免接触危险因素: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戒烟是预防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要尽量避免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增强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干预措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