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怎么回事
心源性哮喘是由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引发的发作性气喘,其发病与基础心血管疾病及诱发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需与支气管哮喘、急性肺栓塞等鉴别,治疗针对基础病,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1.基础心血管疾病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能引发心源性哮喘的基础心血管疾病,如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冠心病是导致左心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可能会有所变化,相对而言,绝经后女性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的风险可能增加,进而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几率。
性别方面:男性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特点,比如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通常男性早于女性,这也使得男性在年轻时就可能因冠心病等基础病而有更高的心源性哮喘发病风险。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内分泌等变化,也需警惕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可能。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供血,增加左心衰竭的发生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发展为左心衰竭,引发心源性哮喘;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会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肌功能受损,也容易出现心源性哮喘。
2.诱发因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诱发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同时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等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从而诱发心源性哮喘。例如,肺部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
快速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舒张期明显缩短,影响心室的充盈,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肺静脉回流受阻,引发肺水肿,进而导致心源性哮喘。
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加,可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负担,从而诱发心源性哮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被迫采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从而改善通气。
咳嗽、咳痰:多为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其他: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发绀等表现。
2.体征
肺部体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湿啰音是由于肺泡内有渗出液,气体通过渗出液时产生的声音;哮鸣音则是由于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引起。
心脏体征:可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振动所致。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出现上述典型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表现,结合端坐位等体征,可初步考虑心源性哮喘。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的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KerleyB线等,KerleyB线是由于肺间质水肿所致,表现为肋膈角处的短线状影。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有助于明确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对于判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若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提示可能存在左心衰竭。
2.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道的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患者一般无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胸部X线检查多无肺淤血表现,而心源性哮喘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且有肺淤血等表现。
急性肺栓塞: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但常伴有胸痛、咯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等,D-二聚体等检查有助于鉴别,急性肺栓塞时D-二聚体常升高,而心源性哮喘时D-二聚体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四、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心源性哮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基础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同时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同时要积极治疗诱发因素,如控制感染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药物代谢等特点,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需调整药物剂量等;儿童则需严格按照其体重等因素来考虑药物的使用等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体位等缓解呼吸困难等。



